阅读记录

第798章 搞定新钞票(十二)[2/2页]

我在抗日卖军火 海棠花开在冬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战士们对家的牵挂,藏着他们最朴素的心思。
     红军和八路军时代,实行的是供给制,津贴只是供给制的补充,并且是按级别发放的,但数额都非常少。
     红军时期,由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又长期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中,津贴的发放经常难以保障,其核心原则是 “官兵一致、按需分配”。
     当时的津贴按职务等级分为 35 级,最高级与最低级的差距通常不超过 5 倍。比如 1932 年中央苏区,士兵每月 12 元(银元),排长、连长 23 元,营级以上干部 35 元,军团长和军团长以上级别,每月也仅 5 元。这笔微薄的津贴主要用于购买肥皂、毛巾、烟叶等个人日用品,根本无法作为维持家庭生计的经济来源。
     而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全军还会一度停发津贴,官兵仅能获得基本口粮,甚至在有些时期,津贴会以实物(如布匹、盐巴)替代现金。
     到了八路军与新四军时期,虽然名义上由国民政府发放军饷,但实际执行中仍延续了供给制为主、津贴为辅的制度。由于国民政府经常拖欠或克扣军饷,各抗日根据地不得不自行筹措经费。
     八路军的津贴分为士兵、排级、连级、营级、团级及以上五个等级,1938 年的标准为:士兵每月 1 元,排级 1.5 元,连级 2 元,营级 3 元,团级以上 5 元(均为法币)。
     与红军时期相比,等级差距未扩大,但因法币贬值,实际购买力有所下降。新四军因活动区域经济条件差异,津贴标准略高于八路军,团级干部可达 68 元,但即便如此,和国民党军队的军饷比起来,还是少了太多。
     而国民党军队的军饷体系则与红军、八路军有着天壤之别,其等级森严,数额也远高于红军和八路军的津贴。国民党军队的军饷制度承袭自清末新军和北洋军阀部队,在国民革命军成立后虽有调整,但基本框架未变,核心是通过悬殊的薪饷差距维系军官的权威和军队的等级秩序。
     国民党军队的军饷按照军衔和职务进行严格分级,从士兵到最高级将领,军饷数额相差可达数十甚至上百倍。
     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为例,普通士兵每月的军饷大约在 810 元法币,而尉级军官如少尉每月可达 4060 元,中尉 6080 元,上尉 80120 元;校级军官中,少校 150200 元,中校 200300 元,上校 300400 元;
     将级军官的军饷则更为可观,少将通常在 500800 元,中将 8001500 元,上将可达 15003000 元甚至更多。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国民党军队中官兵的生活水平有着天壤之别。
    喜欢。
  

第798章 搞定新钞票(十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