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抵御寒风的直接侵袭,这种保暖效果足以应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低温,也正因如此,它成为多年来兼具实用性与性价比的御寒选择。
不过,当温度降至零下 20℃以下时,军大衣的保暖局限性便开始显现。在北方极寒天气偶尔出现的零下 25℃左右环境中,虽然仍能提供一定防护,但穿着者会明显感觉到热量从袖口、领口等缝隙流失,持续暴露 1 小时以上就会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
这意味着其舒适保暖的临界温度大致在零下 15℃上下,低于这个区间后,保暖效果会随温度降低而快速衰减。
而在西伯利亚,冬季常态温度维持在零下 30℃至零下 50℃,极端低温甚至突破零下 60℃。这里的严寒不仅是温度数值的降低,更是 “干冷 + 强风” 的复合侵袭。
军大衣的棉布外层在极寒下变得僵硬,防风性能大幅下降,每秒 10 米以上的寒风能轻易穿透织物缝隙;棉花纤维在低温中失去弹性,储存空气的能力锐减,原本的保温层成了 “透冷层”,穿着不到半小时,人体核心体温就会出现下降趋势,根本无法满足基本保暖需求。
青藏高原的寒冷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海拔 4000 米以上地区,除了零下 25℃至零下 30℃的低温,还有低气压导致的 “冷穿透” 效应。
普通军大衣的单层棉花结构无法应对这种高海拔特有的寒冷 —— 热量不仅通过空气传导流失,更会因气压差加速逸散。加之高原昼夜温差可达 30℃以上,白天在阳光下或许尚能勉强支撑,到了夜晚,军大衣的保温层无法锁住热量,穿着者会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刺骨寒意。
此外,高原紫外线强烈,白天日照升温与夜间极寒的剧烈交替,还会让棉花纤维因反复冻融而失去弹性,进一步削弱保温能力。
同样,青藏高原的强风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海拔 4000 米以上地区常年刮着 6 级以上大风,军大衣宽松的版型难以形成有效的防风空间,持续的气流循环会不断带走保温层内的储存热量,即便在零下 20℃的 “常规低温” 下,其实际保暖效果也远不及平原地区。
林毅看着罗天行爽快答应下来的样子,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这四十万套能在零下四十度极端严寒中派上用场几乎达到军用标准的冬季劳保服,再配上那些取暖和保暖设施,可不是随便就能凑齐的。
毕竟要抵御那样的低温,面料得用特制的防风防寒材料,内里的绒毛也得是高密度的,连拉链和纽扣都得是防冻材质,更别说那些取暖设备,小到暖手宝、取暖器,大到可移动的供暖锅炉,样样都得符合严苛的低温环境标准。罗天行能一口应下,显然是有靠谱的渠道和充足的储备。
喜欢。
第823章 稀里糊涂的订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