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3章 毕节:乌蒙高原、煤雾人声与旷野上升的沉默呼吸[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只需学会静静听。”
     三、老矿井口:黑色深处的记忆与裂痕
     第三天,我去大方县一处已封闭的老矿井口。
     煤炭,是毕节的“黑色过去”,也是它一度走进世界经济地图的起点。
     井口边立着一块旧石碑,刻着1982年遇难矿工的名字。旁边,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静静坐着,身后是斑驳的工棚。
     我问他在这儿等什么,他说:“我弟弟当年没上来过,我每年都来一次。”
     我沉默了良久,问他:“你还记得你弟弟笑起来的样子吗?”
     他说:“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他喊我名字的声音。”
     我写下:
     “毕节不是一座只有风景的城市,
     它的地底埋着许多声音,有些来自煤尘,有些来自兄弟。”
     四、毕节城区:高原之上的安静跃动
     最后两日,我在毕节市区街头慢行。
     这里的城建并不繁华,却很扎实。书店、广场、集市与学校排列得紧密而实用。人们步速不快,但眼神坚实。他们不太搭理游客,也不为外来者多解释,他们活得更像为自己看得见的山和地而存在。
     我坐在一间面馆里,吃一碗牛肉粉,对面的青年在低头写公务员试卷。老板娘一边收钱一边对我说:“毕节人,不怕穷,就怕没盼头。”
     这句话让我动容。不是因为它激昂,而是它足够真实。
     我写下:
     “毕节是一座在沉默中,偷偷生长着的城市;
     它不靠灯火吸引你,却用一碗面、一片田、一个人悄悄改变你。”
     五、地图落笔·下一站遵义
     五天的毕节之行,我从乌蒙之巅一路走下,看过雾中山村,看过湖边鸟影,看过煤井余温,也看过城中少年的阳光。
     这座城市没有喧哗的背景音,却有最深的地气质感。她不邀你爱她,却让你放不下她。
     我摊开《》地图,在乌蒙山的高原背脊之上,稳稳落笔:
     “第133章,毕节已记。
     她是黔西之肩,是乌蒙之魂,
     是一块沉默沉潜,却绝不自轻的土地。”
     下一站,是遵义。
     我要从高寒之地向东南回行,踏入那座因会议而闻名、因赤水而成诗的“转折之城”,看它如何用历史书写当代,又如何在红色之外,走进一座真实的人间。
     我收起笔记,起身而行:
     “山已送我,史在等我——遵义,我来了。”
    喜欢。
  

第133章 毕节:乌蒙高原、煤雾人声与旷野上升的沉默呼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