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4章 内江:甜水润骨,丹青藏心——画里人间的柔光之章[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离开盐与光的自贡,车沿沱江北行,雨轻轻打着车窗,空气开始变甜——不止味道上的甜,是一种更细腻的、被时间慢慢熬化的城市气息。
     这就是内江。
     一座被称为“甜城”的地方,却从不主动“卖甜”。它不是糖精式的迎合,而是陈年老糖罐那种自然发酵的温柔:不黏、不腻、不烈、不冷。
     它有画家的墨痕,也有糖厂的烟囱;有河畔的书声,也有巷口的麻辣粉;它不争名,却总有人想起。
     我翻开《》地图,在四川盆地中段、川南文化的缓冲地带轻轻落笔,写下:
     “第144站:内江。她不是用来惊艳的城市,是用来回忆的城市;
     她不在风口,却总在心头。”
     一、沱江水边:城从水起,意在水中
     我第一站去了内江沱江两岸。
     与岷江的宽、长江的阔不同,沱江在内江段更像一条绸缎般蜿蜒的温柔溪流,它从城中穿过,桥梁、屋檐、老墙与水影相互倒映,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我站在大洲广场看江,几个钓鱼老人静坐江边,一只老船正缓缓穿桥而过。
     旁边一位中年男子在吹口琴,曲子慢,像江水,像城里人说话的节奏。
     我问他:“你天天来这儿吗?”
     他说:“二十年了,吹风,看水,顺便看看自己有没有变。”
     我写下:
     “内江的江,不是地理,是心镜;
     它让这座城安静,却不沉闷;让人回头,却不沉溺。”
     二、张大千故居:一笔丹青,一脉归来
     第二天,我去了张大千故居。
     这位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出生在内江东兴镇。故居不大,但幽静朴素,一笔一纸皆有“未刻而自显”的气度。
     我站在他的画室旧址,眼前是他临摹敦煌的草图,是他晚年泼墨泼彩的遗痕,是一张张“在世界流浪而终生思乡”的画稿。
     解说员说:“大千先生常说,他一辈子画山水,其实是画家乡的水。”
     我望着那幅《长江万里图》,忽然明白:他的画再远,线条再狂,色彩再烈,都没离开过这里的一笔一线。
     我写下:
     “内江不是大千的故乡,而是他创作之源;
     每一笔水墨的留白,都是这座小城的静默呼吸。”
     三、甜城由来:糖不是味道,是一种城市性格
   

第144章 内江:甜水润骨,丹青藏心——画里人间的柔光之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