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3章 宝鸡:周原残影下的青铜回响与千峰书信[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师说,宝鸡的山写得出字。”
     “什么字?”
     “礼、信、稳、远。”
     我久久无言,望着前方群山如簇,不禁轻轻念出:“山中无字,笔下有声。”
     我写下:
     “宝鸡的山,不需登临高绝,
     她只在那儿,就足够稳妥地托住时间;
     她不是风景,是地书,
     写满大国低头行礼的姿态。”
     四、民艺与女红:一针一线绣人间
     我随后前往陈仓区的一个非遗工作坊,那是一位名叫刘凤英的绣娘传承的刺绣铺子。
     她的指间穿梭飞针,一朵牡丹从绸面缓缓盛开,仿佛真能嗅到香气。
     她告诉我:“这叫岐绣,和苏绣、湘绣不同,我们用的是宝鸡自己的棉线和染色,是山水染出的色。”
     我问她一件刺绣作品要多久,她说:“一月到一年,看你想讲多长的故事。”
     我想起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也需要时间,也讲故事。只是它们用火,她用线。
     我写下:
     “宝鸡的线,不只是工艺,
     是山川与人心的缝合线;
     一针一线之间,是岁月的波纹,
     她不快,但绣得远。”
     五、夜晚的广场与书声:在城市边缘点亮自己
     晚上,我随一个朋友走入宝鸡主城区的清姜广场。
     这里没有大型演出,只有附近居民跳舞、锻炼、弹琴。有个孩子在读诗,字正腔圆,念的是《诗经·周南》。
     一位中年大叔在拉二胡,曲子是《秦腔慢板》,每一音都仿佛从地底拔起。
     我坐在长椅上,看着这些普通的宝鸡人,在没有光环的夜晚,活得那么安稳、那么完整。他们不争名,不赶风口,却把生活过得像一首沉实的赋。
     我写下:
     “宝鸡的夜,不炫技,
     它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如写信;
     她的城,不讲极致,
     却有一种被岁月调和后的刚好。”
     周原之后·地图落笔·庆阳在望
     离开宝鸡那天,我在渭水西岸望着落日,脑中浮现那些古老铜器的光、秦岭边牧羊老人的言语、山间孩子的画板与绣娘的指影。
     宝鸡不说话,它不需要。
     它靠风托起周礼,用水滋养文字,以山压住浮躁,以铜器铭刻规矩。
     它是一段未完的周礼遗篇,一部仍在写的史记草稿,一块隐在山后的镇纸青铜。
     我翻开《》地图,在陕西西部边缘,黄土与青绿交界处郑重落笔:
     “第223章·宝鸡:礼之所起,火之未熄。”
     下一站,是庆阳。
     我要进入那片塬上的黄土丘壑之间,去听剪纸刀锋之下的民意,去看红军曾经走过的热土,去追问西北民风之上还有没有那一丝“狂”字。
     我收紧背包,轻声说:
     “铜火之后,风起塬上——庆阳,我来了。”
    喜欢。
  

第223章 宝鸡:周原残影下的青铜回响与千峰书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