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4章 忻州:雁门关下的风雪长夜与晋北高原的沉静光芒[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望着不远处山色:“是静。”
     “静?”
     他又笑:“五台佛音不是敲给信徒听的,是给心听的。忻州人有这‘听心的本事。”
     我写下:
     “忻州的佛,不在于香火有多旺,
     而在于一山之间,有一心可安;
     她的静,不止于寺内经声,
     也在风吹柴门、鸡犬相闻的山脚下。”
     四、忻府区夜市:草根城中的欢笑灯火
     返回市区,我在忻府区的一条夜市街度过了夜晚。
     街边叫卖声此起彼伏,糖醋里脊、剔尖、过油肉、凉皮、烧麦、烤羊蹄……锅碗瓢盆的热闹撞击出晋北人难得的“外向”一面。
     我坐在一家摊位边,老板娘是个爽朗的大姐:“来来来,小兄弟,我们这儿不比太原大,但比热情。”
     我问:“这城有什么特别?”
     她笑着添火:“特别能忍风。风大时候,人还是吃,孩子还是跑,灯还得点着。”
     一对老夫妻坐在我身边,边吃边讲笑话,讲到儿孙的事,一笑眼泪都出来了。
     我写下:
     “忻州的夜,不靠喧闹为生,
     却总能在寒风里递来一碗热汤;
     她的城,不讲繁华,
     却在一盏灯、一个摊、一次笑里,暖人至骨。”
     五、古城墙下的学生:城市未来的注脚
     最后一天,我回到市中心,走进一所中学旁的街角书屋。几位中学生正在复习功课,有人翻习题,有人低声背诵,有人用手机查资料。
     书屋主人是一位退休教师,免费为学生开放这间小屋。他说:“孩子们将来都要走出去,我只是希望他们记得,这里有一本书、一个茶壶、一间不关门的屋子。”
     我问一名正写作文的女孩:“你以后想去哪儿?”
     她答:“北京。”
     “还回来吗?”
     她想了想,点头:“回来看看,看看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桌子在不在。”
     我望向她背后的墙面,上面写着:“风吹草木动,志在四方明。”
     我写下:
     “忻州的希望,不靠城市规划图的颜色,
     而是藏在一页作文纸上的认真里;
     她的明天,不喧哗,
     却踏实。”
     雁门落笔·地图翻页·朔州在望
     五日忻州,我走过一座以风命名的城市。
     她的“风”不是轻盈浪漫的,而是能磨石穿骨的那种;她的“人”,不是张扬奔放的,而是能把生活熬成汤、把记忆打成铁的那种。
     她静,却不弱;她冷,却不孤。
     我摊开《》的地图,在雁门关下、五台山麓、代州古道、风雪长夜的尽头郑重落笔:
     “第234章·忻州:风未歇,人犹温。”
     下一站,是朔州。
     我要向西北挺进,走近晋北大漠边界,探访一座煤与马、盐与边民共塑的城市,看一看沙风吹拂之处,人们如何让生活继续燃烧。
     我收起一枚老铁匠送我的手打马蹄铁,轻声说:
     “风已过,火将燃——朔州,我来了。”
    喜欢。
  

第234章 忻州:雁门关下的风雪长夜与晋北高原的沉静光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