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9章 廊坊:夹缝之城的昂首之姿[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离开天津,列车一路向西南疾驰,不久,我就抵达了那座传说中“夹在京津之间”的城市——廊坊。
     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或许是模糊的。但我知道,这里不是附庸,也不是背景板。廊坊,有自己沉稳的骨架,也有在夹缝中生长的胆气。
     她既靠近权力的中心,也贴近时代的边缘。正因为处在“中间地带”,她必须更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位置——不依附,不怯弱,不走寻常。
     我来廊坊,是想听听这座城市心底的声音,看一看在京津光环之外,它是如何“自立于世”的。
     一、广阳旧巷:从旧地标中探寻城市起点
     第一站,我走进广阳老城区。
     与周边城市比,这里没有密集的高楼,也没有过多现代商业气息。石板街蜿蜒延伸,灰砖老屋带着斑驳的痕迹,仿佛讲着不急不躁的往事。
     一家挂着“德兴酱园”牌匾的小铺吸引了我,门口晒着一排老式酱缸,酱香浓郁。
     老板娘五十出头,热情地请我尝她家自制的豆瓣酱:“我们这酱园传了三代,原来就是供应老火车站的饭铺用的。”
     我问她:“您觉得廊坊是京津附庸吗?”
     她笑着摇头:“你以为我们靠近是依赖?其实是守边。我们是门户,是屏障。”
     我写下:
     “廊坊的老街,
     不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而是沉在喧哗背后的一口静井;
     这里每一缸酱、每一砖灰,
     都在默默记着这城自己的味道。”
     二、香河之芯:沙发产业里的“软”实力
     接着,我驱车前往香河。
     这里素有“北方家具之都”之称,尤以沙发制造而闻名。沿路是整片整片的家具展厅和生产基地,热闹而有序。
     我在一家本地家具厂参观,一位姓赵的工人师傅带我穿过布料堆满的车间。他手工精细地拉绷一个欧式沙发边缘,还不时纠正年轻学徒的针脚:“一毫米都不能松。”
     “这手艺,练了多久?”我问。
     “练了十年。以前是木匠,现在改行做沙发。我们这儿,坐着的东西,都要‘稳、软、耐看。”
     这“软产业”背后,是硬核手艺与城市自信。
     我写下:
     “廊坊的香河,
     看似温柔,实则坚实;
     她用一把沙发,
     托起的是北方家庭的温度,
     也是一座城市的舒展与担当。”
     三、大厂回族自治县:边界上的融合篇章
     下午,我来到大厂。
     这座小县城因其回民聚居而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也是近年来京津人群流入最多的新城之一。
     在大厂清真街上,我吃到了一碗让我至今难忘的“酱牛肉面”,面是手擀,牛肉炖得酥烂入味,香气扑鼻。
     老板是个回族中年人

第259章 廊坊:夹缝之城的昂首之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