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6章 伊宁县:百族之乡,河谷旧梦[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数字化种地。”赵勇说,“从靠天吃饭,到用科技读天。”
     午后我在田头一家农家乐吃饭,桌上有维吾尔族烤鱼、俄罗斯族的红菜汤、汉族的辣子鸡,还有塔塔尔人的蜂蜜酸奶。一桌人围着吃,语言交错,笑声是共同的。
     我写下:
     “这一口饭,
     是一百年风雨耕耘的结果。
     伊宁的田野不喧哗,
     却养活了所有人心里那点对‘安稳的想望。”
     我踏上了伊犁河北侧一段丝绸之路古道遗址。在草丛间、土丘上、断墙残砖中,依稀能感受到那曾经马蹄如雷、驼铃悠远的岁月。
     导览员阿不都告诉我:“这段古道通向昭苏,再去霍尔果斯,从这里过的人,有僧人、有商旅、有将军、有流民。”
     伊宁县虽非国境线,却是丝路要冲,是文化的中转,是边疆的咽喉。
     我站在山坡上望向天山,耳边仿佛有驼队的铃声,又仿佛是远古的鼓点——那是文明在风中留下的回音。
     我写下:
     “丝路不是某一条线,
     而是所有路过它的人心中那一条归途。
     伊宁县,把这归途,
     变成了安居之地。”
     在县文化馆,我参观了一场特别的演出:开场是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合奏,接着是汉族学生朗诵李白诗,再来是乌孜别克族的木卡姆舞蹈,然后是俄罗斯族姑娘演唱《喀秋莎》,最后全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台下观众中,有戴花帽的老人、有穿旗袍的女孩、有系白围巾的青年,也有手拉手的孩子。每一张脸上都写着“这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还参观了一所多语种小学,老师在同一节课上切换普通话、维语、哈语,小学生们自如回答,还能即兴表演小品。他们的眼神,是我见过最澄澈的。
     “教育就是把人引向彼此。”校长说,“我们这里从不灌输‘你是谁,我们只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写下:
     “文化不是装饰,
     而是根深叶茂后的自然开花。
     伊宁县用最静水流深的方式,
     证明了‘和而不同不是理想,而是日常。”
     夜幕降临,我沿着伊犁河散步。
     水面如镜,灯火如星,岸边有人垂钓,有人吹笛,有人带着孩子在滑滑梯,茶馆里传来悠扬的琴声。
     我走进一家小旅馆,老板是锡伯族,妻子是汉族,儿媳是哈萨克人,孩子在一边写作业。他们告诉我:“只要人心热,哪儿都是家。”
     我坐在窗边,听着夜风掠过果树,看见月亮悄悄升起,心中生出从未有过的宁静与安妥。
     我在《》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6章,伊宁县,记。
     河水深,人心厚,
     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
     我们终究学会了,如何与不同一起生活。”
     下一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我要走进锡伯族西迁三百年后的新家园,去聆听马蹄之后的家国之梦,看一看一支民族如何在辽远中书写新的篇章。
    喜欢。
  

第366章 伊宁县:百族之乡,河谷旧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