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7章 察布查尔:百年马蹄,家国情怀[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如今的察布查尔已是农业强县,番茄、辣椒、玉米、小麦四季轮种,滴灌设施铺满田间地头。年青人中,有留学归来搞农业研究的博士,也有网络直播带货的新农人。
     “打仗讲的是准头,种地讲的是根气。”马永林笑着说,“我们从没学过赢,但我们知道怎么坚持。”
     我写下:
     “察布查尔不是喊口号的地方,
     而是低头干活的地方。
     一粒种子,从马背到地头,
     跨越了三百年不屈的信念。”
     我走入县城东南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村。一户人家正准备举行成年礼,少年披上蓝袍,头戴羽饰,跪拜祖灵,长者撒水为祝,妇人唱出古老的祭词。
     “这些不是表演,”村中学者白鹤年对我说,“这是活的文化。”
     他带我参观锡伯文字学校,一群十几岁的学生正在抄写满文古诗,并背诵用锡伯语翻译的《出塞》。老师告诉我:“我们不让孩子背完了就忘,我们让他们用唱的。”
     在村文化广场,一位锡伯老艺人正拉着胡琴演奏《西迁曲》。旋律悲壮中透着坚毅,那是他们民族从未褪色的精神号角。
     白鹤年感慨道:“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是要带着过去往前走。”
     我写下:
     “文化不是遗迹,
     是活在舌尖、眼神和手指之间的火种。
     察布查尔,
     让这把火,在边地照进了当下。”
     察布查尔虽以锡伯族为主,但也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数十民族同居同业。
     我在一处集市闲逛时,看到一个场景:汉族大妈在维吾尔摊位上买烤馕,哈萨克青年用锡伯语跟汉族小哥讲价,回族大叔开着三轮车载一车辣椒卖给锡伯主妇,孩子们一起追着风筝满街奔跑。
     这种场景在察布查尔每天都在发生,从不新鲜,却异常动人。
     “我们这里没人在乎你是哪里人,大家都只认得一句话:‘你也是来种地的吧?”菜摊老板笑着说。
     我写下:
     “边疆不是分界线,
     是联系的起点。
     察布查尔,用日常烟火,
     熔炼出真正的人间和声。”
     夜幕下的察布查尔,没有喧嚣,只有慢慢亮起的灯光。
     我坐在察布查尔河边,听见远处有人练箭的声音,咻——咻——咚。还有老式留声机播放的《锡伯西迁调》,低缓而悠远,像是一匹疲惫的老马还在回望东天。
     而我身旁,是一位小女孩正写着作文。她写道:“我是锡伯人,我的根在东北,我的梦在察布查尔。等我长大,我也要走远远的路,但我一定回来。”
     我低头不语,翻开《》的笔记本,在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7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记。
     马蹄声已远,
     但誓言仍响,
     这里,是三百年如一日的边地信仰。”
     下一站,昭苏县。
     我要继续沿天山向西,踏入高原牧场与花海并存的绿洲之地,去听昭苏草原上的风,去感受那片“天马故乡”的豪情与辽远。
    喜欢。
  

第367章 察布查尔:百年马蹄,家国情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