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06章 巴青县:冰雪之后,草原之前[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从索县出发的那天,天还未完全破晓。东方的天际泛着一丝墨蓝,山影在微光中如静卧的巨兽,悄然守望着即将苏醒的大地。我拢了拢大衣,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在这片高原上的晨曦之中再次上路,前往藏北地图上的下一页——巴青县。
     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耀眼,却在我查阅《》资料时,总是被标注着“极寒”“高原牧歌”“羌塘核心”等字眼。它像一块沉静的石头,不发光,却自带重量。
     我知道,它不会是我旅程中最喧嚣的一站,但它很可能,会是最深的一站。
     进入巴青县境后,我几乎以为自己误入了一处冬日遗迹。寒风夹着残雪,卷起地上的枯草,一路拍打在车窗上。这里的天格外广阔,却也空得令人心慌,仿佛这世间只剩下风与我。
     巴青镇隐匿在一片风雪低洼中,海拔超过47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县之一。镇子不大,房屋低矮,几乎都被厚厚的毛毡、皮革和石块包裹,色调清一色的土白与青灰,像是与风雪同生的堡垒。
     下车那一刻,我呼吸一滞,寒冷几乎瞬间穿透外套。但同时,一种奇异的温暖却悄然在心头升起——这里并不拒人,它只是太真实了,真实得几乎令人敬畏。
     客栈老板达瓦是一位老牧民,胡子灰白、眉宇刚毅。他端来一碗咸奶茶,开口第一句话是:“你来的正巧,雪没封,命还走得出去。”
     我一怔,而他却咧嘴一笑,“别怕,我们这里人少,命硬。”
     这句话听着玩笑,却让我的心意外踏实下来。高原的冷,确实刺骨,但人心的热,却比任何城市都浓。
     达瓦带我去了他的牧点,途中我们经过一处冻土裂谷,地面干裂成片,像是大地呼吸久了,累出的一道道皱纹。他说,这是“冰年”的痕迹。
     “十月到四月,这里是活人也不敢随便乱走的地带。”他说。
     “那你们怎么熬过去?”
     他笑而不答,只领我走进黑色帐篷。里面温暖而紧凑,墙上挂着草药、皮袍与刻着经文的木片。他的妻子正在炖煮藏香猪肉,两个孩子围着牛粪炉火取暖,一边用牦牛骨搭建一座小型“雪塔”。
     “熬过去?我们早就和冬天握了手。”达瓦忽然说这句,眼中泛起不属于风雪的光亮,“它冷,我们就更热;它慢,我们就更沉。久了,它也不伤我们了。”
     我看着他孩子的手,一双冻裂的小掌握着一块木雕,雕的是太阳。
     我忽然明白,这里的“冰年”并非萧条,而是修炼,是锻骨铸心的过程。那些看似沉默的牧人,其实才是活在天地之间最坚定的音符。
     我内心某处,也悄然发生变化。一种无声的力量,在胸膛间缓缓升起,让我不自觉挺直了脊背,像是得到了来自土地深处的传承。
     第二日,我乘一辆老旧越野车,前往色林错。那是整个藏北的心脏,一块镶嵌在冰原上的蓝宝石。
     湖尚未完全解冻,冰层犹存,阳光撒在上面,折出大片耀眼光斑,如同有神明在其中沉睡。我站在

第406章 巴青县:冰雪之后,草原之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