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18章 曲松县:山南盆地,织梦之地[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我离开加查,乘着一辆灰白色的中巴车沿雅鲁藏布江缓缓向西北行进时,曲松县那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便如同一枚温热的石头,悄悄落入我心底。
     这条通往曲松的路,像是一段天然的乐章,从林间开始,经过河谷,穿越低山,最终平稳而安详地过渡到一片温和的盆地。车窗外时而闪过雪山的剪影,时而映出田地的绿意,而车厢内则是一派沉默的氛围。每个人都像在聆听什么,一种更宏大的、来自大地心脏深处的声音。
     我知道,这就是我此刻要抵达的曲松县——一个藏匿在山南腹地、既古老又正在转身的地方。
     曲松的县城不大,群山之间忽然开阔出一片小平地,数百栋屋舍错落有致,县政府和学校是最高的建筑,除此之外,一切都近似于一种对“低调”的极致演绎。
     我走下车时,天刚亮。阳光从东边山头探出脸来,把城镇的一角染成橘金色。空气中还夹带着夜里的凉意,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一个曾是吐蕃王朝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小小盆地,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旋律。
     我的旅馆在县城中心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中,老板是一位略显清瘦的藏族中年人,自称“扎西洛”,他说这话时声音低沉,但眼神坚定。他问我为何来曲松,我答道:“地球地图让我来,我也想知道,文明的源头是什么。”
     他沉默片刻,说:“那你得往东边走,去罗布莎看看。”
     “曲松的手艺,从罗布莎开始。”这是我在县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于是第二天,我便沿着曲松河向东,徒步数公里来到罗布莎镇。这里是整个西藏少有的布艺发源地之一,尤其以“罗布莎卡垫”闻名于藏南。
     我走进一家布艺工坊,迎面而来的不是店员的招呼,而是一股线染草药与毛织混合的味道。屋里坐着三代女性,分别是奶奶、母亲和一个正在打毛线的小姑娘。墙上挂着成排的布垫,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图案,或是藏式八宝、或是雪山飞鸟,又或是雅鲁藏布江的抽象线条。
     她们邀请我坐下喝茶,我则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一道图案背后的故事。
     “我们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记下来的。”奶奶一边说一边继续织她手中的垫子。
     “记下来的?”
     “是的。”她顿了顿,“记下天,记下水,记下父母和村庄,还有梦里走过的路。”
     我被这句话击中心头。这不正是我写《》的初衷吗?不是为了炫耀风景,而是为了记录人们心中那些在地图上标不出的声音。
     我买了一块图案是江水与山脉交汇的坐垫,奶奶在背后用藏文绣了一行字:“愿你行走时,脚下总有家的印痕。”
     那一夜,我将那坐垫垫在窗前,坐着写稿。窗外月色如水,屋内藏香袅袅,仿佛连空气都开始低语。织梦,原来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离开罗布莎之后,我前往曲松县内最古老的建筑遗址之一——切琼沟古城。
     这里曾是吐蕃王朝的早期据点,也是山南农耕文

第418章 曲松县:山南盆地,织梦之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