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压强度。
标记好宽度后,杨老大挥了挥手,旁边的四个土工助手先是在周围刨出一个引水槽,防止雨水倒灌进盗洞里,然后就开始上下翻飞的刨土。
这深山老林里,也不用考虑散土,刨出来的土直接就甩到一边,日后大雨一冲刷也就没了,并且这北邙山到处都能看到五花土,即便日后被发现了也一点都不稀奇。
刨土的体力活就全权交给了邢黑狗叫来的这些助手来干,杨老大则在旁边拿着手电筒监督指挥。
方形盗洞一定要打的规整,这样才能让木板更加贴合内壁,最大程度的防止夯土脱落。
当挖到一米多深后,杨老大才亲自动手,跳入盗洞中,开始操作着先把支撑架卡入洞壁的生土层,四竖四横,形成‘井字形支撑,然后再卡上两层木板,用螺丝扳手进行固定。
杨老大的手法看着极其娴熟干练。
就连旁边的孙反帝拿着手电筒都忍不住惊叹道:“老杨,没干这行之前,你该不会是工地上的架子工吧?”
其实我也想这么说,杨老大的操作手法,看着比工地上的架子工还要娴熟。
杨老大一边拧着螺丝,淡淡的说道:“以前在山西挖过矿,矿塌了,捡回了一条命,就改行了……”
原来杨老大在没入行之前是个矿工,难怪他在盗洞里的适应能力这么强。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杨老大说他的过去,遇到矿难捡了一条命,改行又是干挖洞的工作,看来他这辈子,还真的是跟‘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于为什么矿难捡了一条命,又继续改行干了盗墓的土工,杨老大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他结识了一个老土工师傅,是跟着那位老土工师傅入行的。
闲谈几句后,杨老大牢牢地固定好首层支撑架后再爬上来,让助手下去继续挖。
每挖到一米五的深度,杨老大再次下去操作,用子母扣衔接支撑架,固定木板,以此往复,做到步步为营,寸寸生根。
在考古学中,这种技术称为“框架式支护盗洞”。
我们南派盗墓行话里叫“搭阴桥”,北派叫“木笼遁”,是专门对付流沙墓和酥土坑的绝活,遇到易坍塌的特殊土质,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搭阴桥只是鹞子翻身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简单的,只要木板固定的紧实牢固,时间够用,往下打多少米深都不是问题。
难的是后面六十米横向定位椁室,这在我们行话里叫“走龙脊”,非常考验地下的方向感和水平能力,要是水平误差一米,很有可能就会方向走偏,而错过椁室。
再最后一步是“摸金顶”,通常商周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椁室的外围都会再加上特殊的夯土防盗层,想要破开这道防盗层,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
这三套绝活下来,才算是真正的完成鹞子翻身!
道上经常把鹞子翻身挂在嘴边,但真正能翻得了身的,还真就不多……
喜欢。
第374章 搭阴桥,走龙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