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退朝之后,多尔衮留下洪承畴与范文程二人,待赐座完毕后,他对洪承畴说道:“先生果真料事如神,南堂果然撇开明太子,擅自拥立新帝。”
     洪承畴回应道:“奴才在明朝为官数十载,深谙朝堂之秉性。明太子迟迟不愿登基,固守山东,他或许能等,但南堂诸公却是急切难耐,想搏一份拥立之功呀!”
     一个多月前,弘光皇帝登基之后,那些从京城逃往南方期待复职的官员们,尽数因“从贼”之罪名遭到逮捕。
     其中一些手段高超之辈,见南方朝廷局势混乱,无从立足,便再度逃回京城,直接投诚了清廷。
     弘光帝登基后,在各地士绅与勋贵的支持下,迅速巩固了对江南地区的掌控,各州府绝大多数都响应了弘光朝廷的号召。
     致使大量官员对据守山东的朱慈烺不抱希望,在弘光朝廷与清廷之间犹豫不决,仅有少数官员选择前往济宁。
     范文程言道:“如今明太子身处山东,伪君盘踞南京,监国则远遁福州,明国仅余的半壁江山亦分崩离析为三份,已不足为惧,当务之急是尽快平定秦地,再图谋山东。”
     洪承畴还是忧虑不已,道:“但明太子毕竟拥兵近十万,对京城始终是个威胁,我大军西征之时,万一……”。
     通过对现在局势的分析,洪承畴始终觉得明太子才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如果在还在明朝为官,趁清廷西征,定会竭尽全力进攻京城。
     多尔衮道:“先生怕是忘了,明太子身边之人,并非铁板一块,由流贼和关宁军组成的军队,必将不合,怕是难有作为,趁着大军都在西边,还是以夺取秦地为先吧!”
     多尔衮也知道山东的潜在威胁,但他不相信明太子有这个魄力,或者说是不信吴三桂和李岩,在他眼中,朱慈烺只是两人的傀儡。
     就算他们达成协议,向京畿发起反攻,两方部队本就不是一心,在战场上又能有什么作为?
     再者大清已经控制整个畿南和北直隶,城池众多,京城也是城高水深,根本不惧朱慈烺反攻京畿之地。
     其实现在整个清廷都对朱慈烺这个明太子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不仅不是傀儡,还是个带着挂穿越者。
     敲定计划之后,洪范两人一起离开,两人作为多尔衮手下两大智囊,其实并不敌视对方,反而互相尊敬。
     但在身为汉人,在多尔衮和朝堂面前,两人都默契的表现出分歧,以免被引起满洲勋贵的不满,这是汉臣为官之道的精髓。
     第二天,多尔衮便带领满汉群臣和宗亲勋贵,浩浩荡荡的前往了山海关,以及顺治小皇帝和太后,以及原本留守盛京的济尔哈朗。
     多尔衮入关之时,几乎携带了所有的勋贵和官员,仅留下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的襄蓝旗镇守盛京,这一次也一并跟来,盛京仅留何洛会留守。
     清廷此时所有高层已经统一意见,打算在关内长久的住下,并奠定整个神州大地,成为真正的中原王朝。
    喜欢。
  

第242章 清军定山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