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将三大营混编成两个军团和七个野战师,每师一万人,分为步兵团、骑兵团和炮兵团,每团三千人,师部一千人。
     新编制为:大明中央第一军团,由吴三桂担任军团长,下设有第一、第三和第五野战师,而中央第二军团则由高第担任军团长,下辖第二、第四和第六野战师。
     原本的六十七师由大元帅府直管,另外又将原本民夫组成辅兵营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每个师又分了三千辅兵,用于搬运物资和后勤保障。
     一师长为原禁军指挥使曹友义,他有统兵之能,当保镖太可惜了,三师长为杨坤,原本关宁军的副将,五师长为原神机营主将李顺。
     第二军团这边,二师长是原三千营主将郭云龙,四师长是原奔雷营主将郑泰,六师长为原三千营副将李牟,六十七师长依旧是刘肇基。
     朱慈烺打算未来组建三个军团十万人,为中央军团,替代曾经的京营,为大明军队的战略机动军团,精锐中的精锐。
     为纪念历史上威名赫赫京师三大营,第一军团号“神机”,第二军团号“三千”,第三军团号“五军”,以增加将士们的荣誉感。
     同时为加强军队的指挥、管理、保障和协同和激励荣誉感,开始设定军衔制度,军官分为三等十一阶。
     分别是:“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其中元帅为荣誉衔和临时衔。
     士兵军衔则是分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和军士长六个等级,按照入伍时间来计算军衔。
     吴三桂和高第两个军团长分别被授予中将军衔,其余的师长根据从军的年限和功绩,被授予大校和少将军衔不等。
     唯一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是吴三桂他爹吴襄,因为从军时间最久,现任讲武堂荣誉校长,并没有实权。
     阎应元和张名振在军中威望还不够,现在都在六十七师中担任团长,郑森和张煌言则是讲武堂学员,还未毕业。
     军改结束后,时光已悄然步入腊月中旬,眼下正值小冰河时期的尾声,雪花已数次飘落大地,将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
     宋应星到任军器局之后,朱慈烺赋予他的首要任务便是研发燧发火枪,并实现大规模量产,承诺给予他充足的人力与物资支持。
     得益于此前对已及燧发枪制作工艺的了解,宋应星仅用七天时间便成功制造出燧发鸟铳的原型枪。
     随后,在朱慈烺的指引下,他引入并建立了水力机床等先进的生产设备,枪管内部也被拉出了膛线。
     仅不到一个月,一条完整的线膛燧发枪生产线便宣告建成,在数千名工匠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下,第一批一万把线膛燧发枪已成功装备至第一野战师。
     这种革新性的火枪,以其无需点火的设计,迅速赢得了士兵们的青睐。
     高第在亲眼见证其威力后,眼红不已,多次向朱慈烺提出请求,无论如何都能将第二批线膛燧发枪优先配备给他们第二军团。
    喜欢。
  

第246章 军制改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