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颜回 “采薪” 归来,见子路、子贡抱怨,便与孔子 “弦歌不辍”,《孔子家语?在厄》记载 “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稳定众人情绪。颜回的 “立人”,不依赖物质,而通过精神鼓励,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 “能近取譬” 于自身处境的坚韧,使他成为 “仁” 的典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子贡以 “经商达人” 诠释仁道。他 “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史记?货殖列传》),“废着” 即 “贱买贵卖”,通过观察市场波动获利,经商致富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却始终 “忆昔当年存二老,至今歌颂满江湖”—— 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家语?致思》记载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谂,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解救被困的孔子和弟子。子贡的 “达人”,通过商业活动创造价值,既实现自身通达(己达),又帮助他人脱困(达人),展现了 “立人达人” 的多样性。
子路以 “勇武立人” 践行仁道。他 “性鄙,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却在孔子教导下领悟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卫国为官时,“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他治理蒲邑,“三月而孔子往观之”,见 “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孔子家语?辩政》记载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见由之为政,而未见其细也。敢问何行而可?孔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既 “平治百姓”(立人),又 “保障一方安宁”(达人),最终在 “蒯聩之乱” 中 “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以生命践行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的仁道。
冉有以 “政事达人” 展现仁道。他为季氏宰时,“赋粟千钟”(《论语?先进》),却反对季氏 “旅于泰山” 的僭越行为,《论语?八佾》记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齐鲁 “夹谷之会” 中,协助孔子挫败齐国的阴谋,“齐侯将享公,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左传?定公十年》),“归而增其赋”,将增加的赋税用于改善民生,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冉有的 “达人”,通过政治实践推动制度变革,比单纯的物质施惠更具长远效果,体现了 “立人达人” 的制度性价值。
六、历史长河中的仁道演进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 “立人达人” 发展为 “仁政” 思想。他对齐宣王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将家庭中的 “能近取譬” 扩展至国家治理;提出 “制民之产”,确保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使 “立人” 有了物质基础;主张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通过制度设计实现 “达人”。孟子的贡献,在于将 “仁” 从个人德性升华为治国理念,认为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汉代的董仲舒,以 “天人感应” 诠释 “立人达人”。他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强调 “爱人” 的主动性;提出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食货志》记载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通过限制土地兼并践行 “达人”。他还提出 “三纲五常”,以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规范人际关系,以 “仁、义、礼、智、信” 作为 “立人达人” 的道德准则,使 “仁” 与封建制度结合,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唐代的白居易,以 “文章达人” 践行仁道。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作《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秦中吟?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揭露权贵的奢靡与百姓的苦难;在杭州刺史任上,“筑堤扞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新唐书?白居易传》),这条堤后来被称为 “白公堤”,既以文章唤醒世人(达人),又以政绩造福百姓(立人),展现了 “立人达人” 的文化路径。他在《策林》中提出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社会问题,主张 “平均其地,均其食”,将 “立人达人” 的思想融入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代的范仲淹,以 “忧乐达人” 诠释仁道。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 “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改革官员考核制度,抑制恩荫特权,完善科举取士,试图通过改革实现 “立人”;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如 “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保护沿海百姓免受潮灾;知苏州时,“浚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宋史?范仲淹传》记载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范仲淹的 “达人”,超越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将 “立人达人” 提升至 “先忧后乐” 的精神境界。
明代的王阳明,以 “心学立人” 发展仁道。他提出 “致良知”,认为 “仁是心之本体”(《传习录》),“心外无物”,“立人达人” 源于内心的良知;推行 “南赣乡约”,规定 “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约长,次者为约副,又次者为约正、约史、知约、约赞”,每月朔望聚会,“彰善纠过”,通过民间自治实现 “立人达人”;平定宁王之乱后,“恤其民,罢不急之征”,《明史?王守仁传》记载 “帝时已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卒数万南下。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面对朝廷的猜忌,仍坚持 “抚其民人,绥其地方”,使 “江右民始复业”。王阳明的贡献,在于将 “仁” 内化为 “心即理” 的自觉,使 “能近取譬” 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传习录》)。
七、仁道的当代形态:从个人到社会
在慈善公益领域,“立人达人” 表现为 “赋能式救助”。传统慈善多为 “输血式” 捐赠,如发放救济粮款,《礼记?王制》“年不顺成,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的延续;现代公益则强调 “造血式” 赋能,如 “免费午餐” 项目不仅提供 meals,更培训当地厨师,改善学校厨房设施(立人),该项目自 2011 年启动至 2023 年,累计为超过 7000 所学校的 300 万学生提供午餐,同时培训厨师 5000 余人,升级厨房设备 2 万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通过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己达),使更多乡村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达人),2023 年该计划覆盖全国 22 个省份,培训教师 10 万人次,受益学生超过 500 万。这种转变,正是对 “己欲立而立人” 的当代诠释 —— 帮助他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非单纯满足一时之需。
在企业责任领域,“立人达人” 体现为 “共享价值” 理念。传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独达),如 19 世纪的工厂主压榨工人;现代企业则注重 “员工成长、环境友好、社区发展”,如华为 “以奋斗者为本”,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立人),“华为大学” 每年培训员工超过 10 万人次,覆盖技术、管理等多个领域,同时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达人),其 5G 技术帮助全球 170 多个国家提升通信水平;福耀玻璃 “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既实现企业愿景(己立),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立人),在全球建立 43 个生产基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 3 万个,带动玻璃原材料、加工设备等相关产业产值增长超过 100 亿元。这种 “企业即仁体” 的实践,证明 “立人达人” 可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
在教育领域,“立人达人” 表现为 “全人教育”。传统教育侧重知识传授(独达),如科举制下的死记硬背;现代教育强调 “立德树人”,如清华大学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理念,鼓励学生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己立),同时通过 “社会实践” 服务社会(立人),2023 年清华学生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达 500 余个,覆盖全国 30 个省份;乡村振兴研究院培养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人才(己达),助力乡村发展(达人),该研究院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培养硕士、博士超过 1000 人,其中 80% 以上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治理等工作。这种教育观,将 “能近取譬” 于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践行了 “立人达人” 的真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国际关系中,“立人达人” 升华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国际关系强调零和博弈(独达),如殖民时期的掠夺;中国倡导 “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如 “一带一路” 倡议,既推动中国企业 “走出去”(己达),又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达人),截至 2023 年,“一带一路” 项目累计创造 42 万个工作岗位,拉动近万亿美元经济增长,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超过 3000 公里;“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既保障中国人民健康(己立),又援助其他国家(立人),中国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 22 亿剂疫苗,其中 6 亿剂为无偿援助。这种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智慧,正是 “立人达人” 在国际舞台的体现。
八、仁道的永恒价值:从圣境到日常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仍在叩问着每个时代的人们:仁是否必须惊天动地?答案是否定的。“博施济众” 的圣境固然崇高,但 “己欲立而立人” 的日常仁行更为根本。正如《周易?系辞》所言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道不在远方的圣坛,而在身边的琐事 —— 为父母端一杯水(立亲),帮同事解一个难题(立人),给陌生人一个微笑(达人),这些 “能近取譬” 的行动,共同构成了仁道的洪流。
历史上的圣人明君,如尧舜禹汤,其伟大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始终朝着 “博施济众” 的方向努力;现实中的普通人,如志愿者、教师、医生,其可敬不在于功绩显赫,而在于践行 “立人达人” 的日常坚持。这种 “圣” 与 “仁” 的辩证,提醒我们:不否定崇高,更重视基础;不忽视理想,更强调行动。
在物质丰裕的当代,“博施济众” 的物质条件已初步具备,但 “立人达人” 的精神内核仍需坚守。警惕 “慈善作秀” 的虚伪(如摆拍捐赠照片),某明星在捐赠现场安排十余名摄影师拍摄,却仅捐赠价值 10 万元的物资;反对 “道德绑架” 的偏执(如逼捐),2021 年河南暴雨期间,部分网民逼迫企业捐款,甚至攻击捐款较少的公司;倡导 “真诚利他” 的朴素(如匿名帮助),杭州 “顺其自然” 连续 25 年匿名捐款,累计超过 1500 万元,却从未露面。正如孔子所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仁的价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真正 “欲立人”“欲达人”。
“立人达人” 的终极意义,在于构建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的和谐社会。当每个人都能 “立”(安身立命),都能 “达”(实现价值),“博施济众” 的圣境便会自然呈现 —— 它不是少数人的功绩,而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或许就是孔子的深意:仁道的终点是圣境,而起点永远在脚下;实现的路径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 “能近取譬” 的当下行动。
喜欢。
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