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不然的话,真的很容易引起很多领导们的不满。
      因为有些领导见不得老百姓贫困啊,会伤心的。
      “杨书记,边部长。”
      毛屯乡的干部都围了上来,一共就七个人。
      毛屯乡的领导班子缺失很多,干部严重不足,毕竟没有谁喜欢来这里工作,基本上这里的领导干部都是毛屯乡的本地干部。
      “毛书记,毛乡长,同志们,你们好。”
      杨东上前和几个人握了握手,然后不废话,把晓燕几个人介绍给他们认识。
      “这就是央视摄制组的同志们,这是晓燕主持人,这是央视农业频道的编导江二同志,这是摄像…”
      介绍完了之后,大家伙在毛屯乡领导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的推着摩托往乡政府走。
      杨东一边走一边问:“秋收快了吧?”
      毛长海跟在杨东身边,脸上带笑的回答道:“快了,杨书记,现在其实就已经有很多家开始掰苞米了。”
      掰苞米,也就是掰玉米,把玉米从玉米杆上掰下来,再把皮扒掉,可以卖玉米棒,也可以卖玉米粒,价格不一样。
      “今年的苞米价格咋样?”杨东继续问。
      “不太好,一斤六毛五,还必须得干,超过一定的水分,价格还要低。”
      毛长海皱着眉开口回答,他自己家也种了三垧地(30亩)玉米棒子,如果按照这个价格卖的话,一晌地产量一万八千斤算,大概能卖三万五千元,但是扣除租地费,和农药化肥种子啥的,也就能赚个两万左右。(东北黑土地沃力好,产量高的很)
      这还算情况好的,他家地多,三垧地。
      如果家里只有一晌地左右的,可能也就赚个几千块钱。
      杨东听了这话,背着手沉默,没有多说什么。
      他脑子里面开始构思,以后毛屯乡该怎么发展。
      毛屯乡的水田很多,可以发展水稻。
      但是水稻价格基本上固定,所以要从销售上面想办法,把毛屯乡水稻成品价格提高,卖给城市有钱人,贵一点也无所谓。
      这样的话,最起码老百姓赚钱多一些,哪怕一斤多卖一元钱,算下来一年都能多赚上万块。
      就像是后世的五常大米一样,卖的很贵,也很好吃。
      但是种五常大米的老百姓,未必赚钱。
      因为提高价格的是供销商,是供货商,是大米公司,而不是老百姓。
      杨东要竭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谷贱伤农,谷贵伤农,必须选一个合适的价格,让老百姓赚钱,也让商人赚钱,互利共赢。
      所以现在没必要和毛长海他们提,提了之后徒增他们的烦恼。
      等自己有机会再提,提了之后就得实现。
      想要实现,前提是庆和县知名度高,大米形成品牌效应才可以。
      说到底,宣传必须到位。
      杨东在前面和乡干部问话,后面的央视摄制组就开始拍摄,把杨东的一举一动,把乡干部的一举一动都拍下来。
      晓燕走在后面,忽然有一个新的想法。
      为什么不采访杨东?为什么不做一期访谈那?
      她手里面又不是一个节目,也有一个节目就是访谈类型,专门访谈全国的农业专家,或者一些当地干部,以及种粮食的农民,反正跟农民有关的都可以访谈。
      央视摄制组拍这拍那,很快就下午三点了。喜欢开局停职?我转投市纪委调查组请大家收藏:

第960章 最穷的毛屯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