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00章 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页]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小妹仔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郡主,您生于皇族,自幼享受着朝廷的供养,可曾想过,这世间每一粒米粟皆源自田间,若无农夫的辛勤耕耘,粮食何以得来?始帝横扫六国,以武力铸就辉煌,功绩显赫,然则,为何这庞大帝国如今却摇摇欲坠?”
     朝阳自然不解此理,梓涵思索良久,听翰逸一番话后,恭敬地问道:“将军之意,民心最为关键。昔日始帝虽武力征服四方,却未得民心,加之二世帝与奸臣苛捐杂税,才致今日之危局吗?”
     梓涵揣摩翰逸之意,忆及一统之初,公子苏曾谏言始帝行仁政,减徭役征战,却遭始帝怒斥,贬至北疆助蒙恬筑长城。
     始帝本意让苏公子亲眼见证大秦北疆所受匈奴之患,不修长城何以御敌?不料,这一变故却促成了胡亥即位。
     “公子,七国纷争数百载,天下大势所趋一统,百姓亦渴望一统后的和平降临。”
     “然自帝国建立,始帝南征北战,耗兵数十万,筑骊山陵、长城,开灵渠、直道,致使数百万百姓生活困顿。六国百姓开始怀念七国并存之时。”
     “陈胜一介农夫,振臂高呼,便有万千百姓相随。短短一年,魏、齐、楚、赵等国纷纷复国。昔日六国如此,关中秦民亦疲惫不堪。如此下去,帝国必将被浪潮淹没。而这一切,皆源于秦法之施行。”
     梓涵疑惑:“秦法有何不妥?我大秦自西陲小国崛起,一统天下,皆以秦法为基。秦法乃强国富民之策,世人皆知。”
     翰逸摇头,大秦因商鞅之法而强,经六世之余烈,奠定一统之基。
     商鞅之法,郡县制、军功爵制无疑使秦国行政高效、军力强盛。然富国之基在于弱民,维持大军与奖赏功勋之财田,皆压于百姓。自秦庄襄王始,半世纪以来,关中百姓饱受征伐徭役之苦,秦之底层已现严重问题。
     “贤侄,那套战时律法,旨在迅速壮大国力军力,但大秦历经百年战事,征服六国的同时,也削弱了自身民力。”
     “加之商鞅变法中的连坐之制,实在违背了体恤民情、仁爱治国的理念。无辜受累而被判刑的平民,竟有数十万之多,这怎能安抚天下民心呢?”
     张赫的这一番话,令赵宁大为惊讶。在赵宁心中,张赫一直是战场上的智勇将领,未曾想他对朝堂法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今日张将军的教诲,赵宁铭记于心。”
     “贤侄,张赫所言,意在阐明一个道理:国家如同水上孤舟,而舟下之水便是天下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的兴衰自有其道理,不可不察啊!”
     赵宁微微皱眉,口中重复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理甚妙,确是至理名言!”
     领悟之后的赵宁,向张赫恭敬行礼道:“赵宁明白了,当前国家动荡不安,我必当凝聚人心,稳定朝纲,以继承先人的遗志,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张赫见赵宁如此聪慧,日后必将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前方的征战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贤侄能明白张赫之意,实乃大秦之幸,也是天下苍生之福。”
     在骊山脚下,远远可见壮观的宫殿群落,自山脚延伸至山顶,但这些宫殿并非为活人而建。
     骊山之下,河流顺山势流淌。
     回想一年前,山脚下还遍布着简陋的茅屋,直至十里之外,都是骊山刑徒劳作的场景。而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建设工地已无踪影,大片开阔的原野变成了绿油油的农田。大赦之后,多数刑徒得以返乡。
     如今,骊山周围五十里内,居住着十万余昔日的刑徒,他们开垦了大片荒地。由于李斯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索性将这片广袤土地划归他们,既让他们自给自足,又承担了守护始皇陵的重任。
     “驾,驾!”
     雄壮的秦军骑兵沿大道直抵骊山脚下,不久,上百名百姓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迎上前来。
     “我等乃陵寝守陵人,不知大人们从何而来?”
     显然,这里的百姓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
     张赫掀开马车帘幕,三人下车。望着骊山如今的景象,张赫不禁感叹,真是今昔非比啊。
     “哎呀,这不是张赫将军吗?”
     老者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着赵峰的面容,
     确认无误后,他转身对身后的一群人示意,准备向赵峰跪下。
     “快快快,大家都来给赵峰将军行礼,赵峰可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啊!”
     云浩和晓月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就连赵峰自己也感到有些意外。
     “老人家,您为何要向我行此大礼?”
     老者身后的人们纷纷注视着

第400章 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