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三章 蓝色港湾2[2/2页]

一生走到老 邢成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邢成义摸着下巴点头:“湖边得种点芦苇,夏天能挡挡太阳,秋天芦花能当装饰,徐涛弹琴的时候,芦花跟着晃,多好看。”
     陈露已经开始盘算:“湖边长椅得用老木头做,像蓝色港湾的那样,不过得刻上咱素味斋的名字,再雕几朵桂花,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咱这儿的。”
     王店长站在台阶上,看着他们七嘴八舌地规划,忽然觉得眼睛有点潮。这些年素味斋像棵老树,他们都是树上的枝丫,看似各有方向,根却紧紧缠在一起,扎在这片土地里。
     回到前院时,邢成义忽然说:“我去炒个菜吧,晚上光喝粥,怕你们半夜饿。”他系上围裙往灶台走,脚步轻快得像个小伙子。陈露赶紧去洗青菜,熊立雄剥蒜,李萌萌在旁边递盘子,徐涛的吉他声又响起来,这次的调子热热闹闹的,像在为炒菜伴奏。
     油倒进铁锅的瞬间,“滋啦”一声腾起金黄的火苗,把邢成义的脸映得通红。菜香混着油烟味漫开来,比蓝色港湾的任何香气都让人踏实。王店长靠在门框上笑,忽然觉得,这世上最动人的风景,从来都不在远方的灯火里,而在这口冒着热气的铁锅上,在这群吵吵闹闹的人眼里,在每个想回家的念头里。
     李萌萌举着画板,趁着灶火的光飞快地画着,炭笔在纸上沙沙游走。画里的邢成义正颠勺,火苗舔着锅底,陈露举着盘子在旁边等,熊立雄的手里还攥着瓣蒜,徐涛的吉他放在灶台上,弦上缠着片飘落的桂花。背景里,素味斋的灯笼亮着,像颗跳动的心脏。
     她在画的角落写了行小字:“蓝色港湾的灯再亮,也不及素味斋的一缕灶烟。”
     窗外的月光淌进灶房,落在每个人的肩头,像层薄纱。远处的蓝色港湾或许还灯火通明,可这里的人谁也没再想起那里的游船和喷泉——因为他们知道,最好的人间,从来都不在远方,而在眼前这口热锅里,在身边这些人心里,在每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里。
     徐涛的吉他声忽然变得格外温柔,像在说:这人间的好,不在精致的橱窗里,不在华丽的灯火里,而在清晨的第一缕炊烟里,在傍晚的一碗热粥里,在身边这些吵吵闹闹却不离不弃的人里。
     灶膛里的火还在明明灭灭,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暖光,像幅永远不会褪色的画。
     后半夜的露水打湿了院角的青苔,徐涛的吉他弦上凝了颗水珠,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轻轻颤动,落在青石板上,洇出个小小的圆。
     邢成义把炒好的青菜端上桌时,灶膛里的火刚好燃尽最后一截木柴,火星“噼啪”跳了两下,化作一缕青烟,从烟囱里悠悠飘出去,融进墨蓝色的夜空。陈露摆碗筷的手顿了顿,忽然指着窗外:“你们看,月亮出来了。”
     五个人凑到窗边,月亮正悬在素味斋的檐角,清辉淌在院子里的桂树上,叶片上的露珠亮得像撒了把碎银。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泛着淡白的光,蓝色港湾的灯火想必还在亮着,可此刻在他们眼里,都不及眼前这轮月亮实在——它照着素味斋的青瓦,照着灶台上的粥碗,照着每个人眼角的笑纹,像位守了千年的老朋友。
     “该睡了。”王店长拿起门后的扫帚,轻轻扫着地上的桂花落瓣,“明天还得早起熬粥呢。”
     邢成义最后检查了灶火,确认火星都灭了才转身,铁锅上的水汽正慢慢散去,露出熟悉的纹路。陈露把玻璃罐收进柜里,听见熊立雄在院子里给桂树盖塑料布,怕露水伤了花苞。李萌萌把画板靠在门边,上面的《人间烟火》已经有了轮廓,最显眼的是灶台上那口冒着热气的锅。
     徐涛抱着吉他往厢房走,路过照片墙时停了停。墙上贴着素味斋的老照片:十年前的邢成义在劈柴,五年前的陈露在腌菜,三年前的熊立雄扛着菜篮,还有去年李萌萌刚来那天,大家挤在灶台边的合影。他今天拍的蓝色港湾合影也会贴在这里,只是背景的灯火再亮,也盖不住每个人眼底“想回家”的光。
     关院门时,檐角的灯笼晃了晃,穗子扫过门环,发出“叮”的轻响。王店长抬头望了眼月亮,忽然说:“其实啊,咱素味斋也是个港湾。”
     没人接话,可每个人心里都懂。蓝色港湾的灯再璀璨,也照不进寻常日子的褶皱里,可素味斋的灶火不一样,它烧在每个清晨和黄昏,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熬成了能暖透人心的人间。
     夜色里,素味斋的窗还亮着盏小灯,像大海里的航标,等每个晚归的人。远处的莲花灯或许还在湖面漂着,可这里的人已经枕着粥香入梦,梦里有桂花香,有铁锅响,有身边人的笑,比任何童话都实在。
     因为他们知道,最好的港湾从不在远方,而在烟火升起的地方,在有人等你回家的灯火里。
    喜欢。
  

第一百七十三章 蓝色港湾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