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玄鉴镜出神,镜面中央的“艮岳”二字在雨光反射下,竟透出淡淡的朱砂色。
“师父,您看这字。”小林把镜面转向陈轩,“刚才还是黑色,现在怎么变红了?”
陈轩接过镜子细看,星图边缘不知何时多了几行小字,是玄山氏特有的瘦金体:“艮岳石骨,藏于汴梁,墨痕为记,瓦当为凭。”他忽然想起《辨瓷手记》最后几页的空白处,似乎有过用指甲划出的浅痕,当时以为是无意为之,现在想来或许藏着深意。
“先回住处。”陈轩将贯耳瓶小心放进锦盒,“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正好研究下玄山氏留下的线索。”
租住的老宅院是间典型的徽派建筑,天井里积着雨水,倒映着马头墙的剪影。陈轩把《辨瓷手记》铺在八仙桌上,取来一支银簪,蘸了点清水沿纸面划痕轻轻勾勒。随着水痕蔓延,那些看似杂乱的划痕渐渐连成一片——竟是一幅简化的开封城地图,图中标注的“艮岳遗址”旁,画着一块不规则的石头,旁边注着“花石纲遗珍”。
“花石纲是宋徽宗时期运送奇石的船队,当年为建艮岳,从江南搜刮了无数奇珍异石。”小林翻着手机里的资料,“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艮岳被毁,那些石头大多不知所踪,难道玄山氏找到过?”
陈轩指尖点在地图上的石头图案:“玄山氏一生痴迷古物,尤其对宋代遗存情有独钟。他既然在镜中留了‘艮岳二字,必然是发现了与花石纲相关的藏物。”他忽然注意到图案角落有个极小的符号,像是半片瓦当的形状,“这瓦当纹样,看着很眼熟。”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当地文物局的老张,手里捧着个牛皮纸档案袋:“陈老师,昨天您说的伪古堂余党,我们查了下,这伙人最近一直在打听开封的老物件,尤其是带‘艮岳刻字的石头。”他把档案袋递给陈轩,“这是我们整理的花石纲相关资料,或许对您有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档案袋里除了史料复印件,还有几张老照片,拍的是开封博物馆馆藏的几块艮岳残石。陈轩翻到最后一张时,突然停住了——照片里的石头侧面,刻着半片瓦当纹,竟与《辨瓷手记》里的符号分毫不差。
“这石头现在在哪?”陈轩抬头问。
老张指着照片下方的标注:“这是繁塔附近出土的,现存开封博物馆。不过奇怪的是,石头背面刻着‘玄字,当时以为是工匠的标记,现在看来……”
“是玄山氏的藏品。”陈轩肯定道,“他习惯在经手的古物上刻‘玄字,就像商周窖藏里的青铜器一样。”
次日天刚放晴,两人就带着玄鉴镜赶往开封。开封博物馆的宋代展厅里,那块艮岳残石被放在独立展柜中,青灰色的石面上布满风化的痕迹,正面刻着“庆云”二字,笔力遒劲,正是宋徽宗的笔迹。
陈轩站在展柜前,用玄鉴镜悄悄贴近玻璃。镜面与石头相对的瞬间,残石表面突然泛起一层白雾,雾中渐渐显出一幅虚影——竟是当年艮岳的全景图,亭台楼阁间,无数奇石错落有致,其中一块太湖石下,隐约能看到个暗格。
“看石底。”陈轩低声对小林说。镜中虚影随之一转,露出石头背面的“玄”字,而字的笔画间,藏着几行极小的刻字:“塔下三丈,瓦当为钥,石破天惊。”
“繁塔!”小林立刻反应过来,“照片里说这石头出自繁塔附近,‘塔下三丈肯定是指繁塔底下!”
正说着,展厅入口处传来一阵骚动。陈轩瞥见几个熟悉的身影——伪古堂的老三带着人混在游客里,正四处张望。显然,这伙人也追着线索到了开封。
“我们先撤。”陈轩拉着小林从侧门离开,“直接去繁塔,不能让他们抢了先。”
繁塔坐落在开封东南隅,塔身历经千年风雨,砖石上长满了青苔。两人围着塔基转了一圈,在西侧塔壁发现一块松动的青砖,砖面刻着与残石上相同的瓦当纹。陈轩按玄鉴镜里的提示,用银簪轻轻拨动砖缝,青砖“咔嗒”一声弹了出来,后面露出个巴掌大的暗洞。
洞里藏着个青铜小盒,盒盖正是完整的瓦当造型,上面刻着“政和年制”。打开盒盖,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卷发黄的绢布,展开一看,是幅艮岳奇石分布图,图中用朱砂圈出的位置旁,写着“玉玲珑,墨石函”。
“玉玲珑是花石纲里最有名的一块太湖石,当年被誉为‘艮岳第一石。”陈轩盯着分布图,“玄山氏标注的位置,就在现在的龙亭湖底——靖康之变后艮岳被淹,很多石头沉在了湖底。”
小林突然拽了拽他的衣袖,指着不远处的树荫:“师父,他们跟来了。”
老三带着人正朝这边走来,手里还拿着金属探测器,显然是有备而来。陈轩迅速将绢布折好塞进怀里,拉着小林往繁塔地宫入口跑——那里正在维修,拦着警戒线,暂时没人看守。
“抓住他们!”老三的喊声在身后响起。两人冲过警戒线,顺着地宫的临时楼梯往下跑。地宫阴暗潮湿,弥漫着泥土和霉味,手电筒的光柱在斑驳的壁画上晃动,照出一幅幅宋代市井图景。
跑到地宫深处,前方出现一道铁门,门锁早已锈死。陈轩摸出玄鉴镜,对着门环照了照——镜中星图突然投射到门上,组成一个复杂的锁孔图案。他想起绢布角落画着的手势,按“龙生九子”的顺序依次转动门环,只听“轰隆”一声,铁门缓缓打开。
门后是间石室,中央摆着个半人高的石函,函盖雕刻着祥云纹,正是绢布上画的“墨石函”。陈轩上前掀开函盖,里面没有玉玲珑,只有一块黑色的墨锭,足有砖头大小,墨锭侧面刻着“艮岳藏珍”四字,断面泛着珍珠母般的光泽。
“这是……松烟墨?”小林愣住了,“花了这么大功夫,就找到块墨?”
陈轩拿起墨锭凑近闻了闻,忽然笑了:“这可不是普通的松烟墨。你看墨锭上的纹路。”他用指甲刮下一点墨粉,在石函底部的白纸上一抹,墨粉竟组成了一幅微型地图,标注着开封城的七处地点,每个地点旁都画着个小陶罐。
“玄山氏把真正的藏宝图藏在了墨里。”陈轩恍然大悟,“玉玲珑只是幌子,他真正收藏的,是当年从艮岳流散的七件宋代文房珍品。”
这时,老三带着人闯进了石室,举着铁棍狞笑:“跑啊,我看你们往哪跑!”
陈轩将墨锭塞进小林背包,指着石室角落的通风口:“从那走,通往后山。”自己则抄起地上的石杵,挡在门口。
老三挥棍打来,陈轩侧身躲过,石杵砸在对方胳膊上,发出一声闷响。混乱中,小林已经爬上通风口,回头喊道:“师父,快走!”
陈轩虚晃一杵逼退众人,转身钻进通风口。狭窄的通道里满是灰尘,两人手脚并用地往前爬,身后传来老三气急败坏的咒骂声。爬了约莫十几米,前方透出光亮,钻出通风口,发现竟在繁塔后山的竹林里。
小林瘫坐在地上喘气,指着背包:“那墨锭真这么重要?”
陈轩掏出玄鉴镜照向背包,镜面映出墨锭的虚影,七处藏宝地点旁的陶罐里,渐渐显露出器物的轮廓——有玉笔洗、青铜镇纸、玛瑙砚台……每一件都散发着柔和的金光。
“这七件文房,合起来叫‘宋室七珍,是宋徽宗的御用品。”陈轩望着开封城的方向,“玄山氏当年冒着性命危险从金人手里夺回它们,藏在民间。现在看来,我们得在伪古堂之前找到这些珍品。”
竹林深处传来警笛声,显然是老张帮忙报了警。陈轩拍了拍小林的肩膀:“走吧,下一站,龙亭湖。”
阳光穿过竹叶洒在玄鉴镜上,镜面星图缓缓旋转,其中代表龙亭湖的那颗星正闪烁着微光,仿佛在指引着下一段旅程。陈轩知道,这不仅是对古玩的追寻,更是对玄山氏守护文化的传承——那些历经千年的器物里,藏着的从来不止是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物的守护者 八十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