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他顺着线路排查,发现是电源滤波电容老化,更换后失真率降至 1%。
     在重庆山区的邮电所,老李发现一台闲置的电报机布满灰尘,按键已无法回弹。所长无奈地说:“坏了半年,等配件等不及。” 老李当场拆解设备,发现是弹簧锈蚀,他从随身工具包取出备用零件更换,设备立即恢复正常。这次经历促使他推动建立 “偏远地区设备应急配件库” 制度。
     四、数据背后的较量
     随着检查深入,质量问题的根源逐渐显现。老李在汇总数据时发现,37% 的故障源于工人操作不规范,28% 是原材料以次充好。他带着证据找到部里,建议开展 “全员质量培训” 和 “供应商黑名单制度”。但这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某供应商托关系说情,老李不为所动:“通信设备是国家的神经系统,容不得半点沙子。”
     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各方意见分歧严重。设备厂主张 “小修小补”,使用单位要求 “全部换新”。老李提出折中方案:对核心部件强制更换,对非关键部位制定分级维修标准。他用算盘仔细核算成本,最终方案使整改费用降低 40%,同时保障了设备性能。
     五、验收场上的较真
     1967 年 8 月,质量整改进入验收阶段。老李制定了严苛的验收标准:设备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关键指标波动不超过 ±2%。在沈阳某分局验收时,一台交换机通过了前 60 小时测试,但在第 68 小时出现一次死机。技术员认为是偶然现象,老李却坚持重新测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设备不会无缘无故出问题。” 他带领团队拆解设备,发现散热风扇的轴承存在细微磨损。更换轴承后,设备顺利通过 100 小时测试。这个较真的举动让所有参检单位心服口服,也让 “72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 成为日后设备验收的铁律。
     六、质量线上的坚守
     1967 年 10 月,《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YDBZJ19671015)显示,此次检查共检测设备 2.3 万台,发现并整改质量问题 4762 项,设备平均故障率下降至 3.8%。老李团队总结的《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办法》被邮电部采纳,在全国推广。
     在庆功会上,老李展示了一本翻烂的质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质量不是喊出来的,” 他说,“是用游标卡尺量出来的,是用示波器测出来的,是靠每一个人对通信事业的责任心守出来的。” 而在全国各地的邮电车间与机房,那些经过严格检测的设备,正以更可靠的性能,传递着千家万户的声音与讯息。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7 年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档案》、老李(李卫国,原邮电部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89 位参与检查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整改方案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设备质量管理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ZJ19680312)。检测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质量检查与整改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