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12 月的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实验室,46 岁的软件工程师1970 年的《设备故障统计月报》,34;载波机杂音故障重复报修率 37%34; 的标注被红笔圈成靶心,纸页边缘贴着老吴手绘的 34;人工诊断流程图34;,23 个步骤中用蓝笔标出 11 处易出错环节。他的灰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9 年的《晶体管电路手册》,翻到 34;故障树分析34; 章节,空白处画满二叉树状的诊断逻辑图。镜头扫过实验室里的 34;71 型34; 电子管计算机,穿孔卡片在输纸口堆叠成小山,与墙角堆着的、贴满检修标签的 34;59 型34; 载波机形成时代对话。字幕浮现:1971 年末,当通信设备维护还依赖 34;眼看、耳听、手摸34; 的人工经验,一群夹着故障记录单与算法手稿的工程师,在示波器荧光与算盘珠子之间搭建智能桥梁。老吴们用穿孔卡片存储故障特征,在逻辑电路图上推演诊断规则,于设备的异常噪声与二进制代码的交界处寻找规律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检修日志、在黑板上擦写的决策树、用三种颜色标注的测试数据,终将在历史的通信维护史上,成为中国通信设备从 34;经验维修34; 迈向 34;智能诊断34; 的第一组算法坐标。】
1971 年 12 月 5 日,邮电部设备维护司的青砖会议室里,老吴将《全国通信设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分析》摔在布满划痕的会议桌上,27 岁的技术员小陈看着 34;平均 2 小时 18 分钟34; 的统计,手中的铅笔在 34;人工诊断误判率 22%34; 的图表边缘划出撕裂的痕迹。34;沈阳长途局的王师傅,34; 老吴敲了敲从东北带回的故障处理单,泛黄的纸页上,34;继电器接触不良34; 的诊断结果被红笔改为 34;电容失效34;,34;凭经验换了三次继电器,最后还是示波器查出电容问题。34; 他面前的铁皮柜里,整齐码放着 327 份手写故障报告,每份报告的 34;诊断依据34; 栏都写着不同的维护口诀。
一、检修日志的规则觉醒
根据《1971 年智能诊断系统研发档案》(档案编号 ZNZD19711201),老吴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34;人工诊断效率瓶颈34;。在上海电报局,他发现检修班长老张的笔记本里,34;载波机杂音34; 故障对应 17 种可能原因,却没有统一的排查顺序。34;就像老中医把脉,34; 老吴指着笔记本上的 34;听杂音辨故障34; 图示,34;经验越丰富,越像在解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应用题。34;
12 月 10 日,首次故障数据采集在郑州邮电局展开。老吴带着团队录制 128 段设备异常音频,发现 34;继电器打火34; 与 34;电容失效34; 的杂音在 200500Hz 频段存在 0.3dB 的差异,这个微小的特征让他眼睛一亮:34;原来故障的秘密,藏在波形的褶皱里。34; 他立即组织绘制 34;故障特征频谱图34;,将人工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电信号参数。
二、算盘上的算法突围
在设计 34;故障决策树34; 时,团队遭遇 34;特征参数权重分配34; 难题。小陈用算盘计算 137 个故障案例的特征出现频率,发现 34;电压波动34; 与 34;设备温升34; 的关联度达 82%,却因电子管计算机算力不足,无法完成复杂的条件判断。老吴突然想起 1965 年参与 34;107 型34; 计算机编程的经历:34;把复杂逻辑拆成简单判断,就像把大象装进冰箱分三步。34;
他们创造 34;三级诊断规则34;:一级判断定位故障大类(电源 / 电路 / 机械),二级判断锁定具体模块,三级判断确定元件级故障。当老技工老李质疑 34;算法会漏掉特殊案例34;,老吴展示了包含 1962 年对印作战中 34;非常规故障34; 的训练数据:34;我们的算法不是替代经验,是给经验装个 39; 电子备忘录 39;。34;
三、示波器前的人机博弈
12 月 15 日,首版诊断程序在 34;71 型34; 计算机上试运行,却在 34;交换机继电器故障34; 诊断中出现 40% 的误判。老吴盯着示波器上的异常波形,发现算法未能识别 34;间歇性接触不良34; 的瞬态信号。34;就像猎人漏掉了猎物的脚印,34; 他带着团队在故障设备旁蹲守 48 小时,用胶片相机记录下&nbs
第289章 通信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研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