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5 年 12 月的北京通信展览馆前厅,58 岁的老工程师1953 年的《苏联援建通信项目清单》,泛黄的俄文纸页上 34;载波机生产线34; 的红笔批注已褪色,纸边夹着 1975 年最新的 34;75 型微波天线34; 设计蓝图。他的灰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磨破的《通信工程师手册》,1955 年的扉页照片上,23 岁的他正跟着苏联专家调试 34;59 型34; 载波机,与眼前玻璃展柜里的同款设备形成时光重叠。镜头扫过展厅中央的通信发展 timeline,从 1953 年的手摇电话机到 1975 年的卫星通信模型,墙面投影交替闪现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通信敷设现场与 1974 年秦岭微波基站架设画面。字幕浮现:1975 年末,当历史的指针划过 34;一五34; 计划实施 22 年后的节点,一群见证通信变迁的建设者在老设备的铜锈与新模型的光泽间驻足。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苏联援建的继电器,在自主研发的芯片版图前湿润眼眶,于手摇发电机的轰鸣与卫星信号的蜂鸣中编织记忆 —— 那些被机油浸透的工作日记、在保密柜里泛黄的设计图纸、用红漆写在设备上的 34;自力更生34; 标语,终将在历史的通信长卷上,成为中国从 34;援建起步34; 迈向 34;自主创新34; 的第一组里程碑坐标。】
1975 年 12 月 10 日,通信展览馆的 34;援建记忆34; 展区,老周隔着防紫外线玻璃凝视那台编号 34;援建 00134; 的 34;59 型34; 载波机。金属外壳的 34;CCCP34; 标志已被岁月磨平,露出底下国产的 34;上海无线电厂34; 铭牌。34;1954 年在哈尔滨组装这台机器时,34; 他对着镜头轻声说,手中的放大镜扫过电路板上的焊点,34;苏联专家伊万诺夫教我们用伏特表校准电容,说 39; 通信是工业的神经系统 39;。34; 展柜灯光映照着他鬓角的白发,与设备上 34;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专用34; 的铜牌共同诉说着起步时代。
一、援建岁月的技术启蒙
根据《19531957 年通信援建项目档案》(档案编号 YJ5357),34;一五34; 期间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中,通信领域占 12 项,包括载波机生产线、长途电缆制造技术等。在 34;设备仿制34; 展区,工程师小陈演示着 1956 年国产首台 34;59 改型34; 载波机,对比苏联原版的 20μF 电容,34;我们发现松花江的湿度让原装电容寿命减半,34; 他指着电路板上替换的 30μF 国产电容,34;伊万诺夫同志临走时说 39; 技术要长在中国的土地上 39;,这是我们第一次改动援建图纸。34;
最珍贵的展品是 1955 年的《中苏通信技术交流笔记》,俄文公式旁用蓝笔标注着 34;哈尔滨冬季需增加防潮涂层34; 的中文批注。当年轻观众问及 34;为何保留苏联设计痕迹34;,老周翻开笔记末页:34;1957 年我们用这套图纸培养出 127 名本土工程师,每道修改线都是中国通信人的成长印记。34;
二、自主创新的破茧时刻
在 34;自力更生34; 展区,1969 年耐腐蚀涂层试片与 1975 年的抗电磁脉冲装甲形成时空对话。材料专家老吴指着试片上的贝壳粉痕迹:34;当年在舟山群岛,我们把渔民补网的桐油和实验室的环氧树脂混在一起,34; 他的手指划过试片边缘的锯齿状纹理,34;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是中国材料人第一次相信:海边的沙子能做成防护铠甲。34;
更震撼的是 34;66 型34; 电子管计算机复原模型,键盘上的俄文标识已被磨掉,露出底下重新刻制的中文拼音。程序员小李展示着 1964 年的穿孔卡片,34;为了让计算机能处理中文电码,我们在苏联架构里增加了 39; 区位码转换模块 39;,34; 卡片边缘的修正液痕迹清晰可见,34;每个字符的编码都是通宵调试的成果。34;
三、人才熔炉的淬火记忆
34;通信群英34; 展区的照片墙上,1958 年邮电学院首届毕业生合影与
第300章 “一五” 通信成果回顾与展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