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3 月的平潭岛监测站阁楼,35 岁的1957 年 3 月 20 日的《信号间隔统计表》,32 张绘满时间刻度的坐标纸用麻绳穿成帘幕,在穿堂风中沙沙作响。陈恒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磨秃的计算尺,与桌上摆着的苏联产频率计形成中西合璧的计算场景。镜头扫过墙角的煤油灯,灯芯结着的灯花在信号波形图上投下跳动的影子,与监测员们眼下的青黑阴影共同丈量着时间的重量。字幕浮现:当特务的电波如幽灵般游走在台海之间,陈恒团队在示波器与算盘之间搭建起数字捕网。他们用铅笔在坐标纸上标记每个 0.1 秒的间隔偏差,在柴油发电机的轰鸣中分辨信号的呼吸节奏,于成山的纸带记录与反复校准的测向仪间破译规律 —— 那些被橡皮擦破的时间轴、在算盘上崩断的铜制算珠、深夜海边回荡的报务口诀,终将在历史的电波密档里,成为中国反特通信从 34;被动监听34; 迈向 34;主动解码34; 的第一组规律坐标。】
1957 年 3 月 20 日,监测站的铁皮屋顶被夜雨敲得咚咚作响,陈恒用搪瓷缸焐着冻僵的手指,目光在 27 张信号波形图上来回逡巡。26 岁的小张正在给第 137 份监听记录编号,蜡纸复写纸在他的蓝布工作服上留下淡紫色印记:34;陈处长,今天的间隔误差又缩小了 0.2 秒,34;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脉冲序列,34;就像有人在给信号上发条。34; 陈恒没有抬头,铅笔在 34;3 月 15 日 22 日间隔标准差34; 表格里划出更深的横线 ——0.8 秒的稳定波动,打破了他对民用信号的所有认知。
一、时间轴上的毫米较量
监听室里,七台 34;56 型34; 接收机昼夜运转,老赵戴着放大镜检查每卷纸带。当发现 3 月 17 日 02:00 的信号间隔比标准值短 0.1 秒,他突然想起 1953 年在朝鲜修复美军电台的经历:34;特务的发报键弹簧张力调得比民用机紧,34; 他用镊子夹起纸带对着灯光,34;就像狙击手调整扳机行程,为的是减少误触。34; 这个来自战场维修的经验,让理论组的李工茅塞顿开,立即在《发报机机械特性与间隔规律》笔记中增加 34;弹簧张力 间隔误差34; 关联公式。
李工的算盘在木质工作台上敲出急促的节奏,他正在验证老赵的猜想。将 30 组实测数据代入泊松分布模型,发现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偏差集中在 0.3 秒以内,34;这不是随机波动,34; 他敲着算盘的梁框,34;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发报员在控制间隔 —— 每个 0.1 秒的误差,都是人为修正的痕迹。34; 陈恒盯着算盘上的排列组合,突然想起苏联专家讲过的 34;军事通信纪律性34;,两者在这个潮湿的监听室里完成了一次跨越国界的印证。
二、噪声海洋的锚点捕捉
3 月 23 日凌晨,当信号准时出现在 27.8MHz,监测站的柴油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备用电源切换的 10 秒间隙里,纸带记录仪出现一段空白。小张望着中断的信号记录急得直跺脚,陈恒却从口袋里掏出秒表:34;人工记录的间隔是 1800.2 秒,34; 他指着秒表的指针,34;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 敌人没有利用停电间隙改变规律,说明他们依赖精确的时间基准。34;
这个发现让团队将注意力转向时间源。李工通过《美军通信手册》译本得知,34;黑猫34; 特务组织配备了高精度电子钟,34;但他们的钟在海上会受湿度影响,34; 他对照福建气象数据,34;每月初一的信号间隔总会慢 0.5 秒,因为电子钟受潮后晶振频率偏移。34; 老赵立即联想到国产木质齿轮的胀缩特性:34;就像我们的密码机在雨季需要调整齿距,敌人的电子钟也有弱点。34;
三、坐标纸上的指纹比对
监测站的黑板变成了时间坐标的战场,陈恒用红、蓝、黑三色粉笔标注不同日期的信号间隔:红色是满月周期,蓝色是阴雨天气,
第307章 规律探寻之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