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瞬间升至 3.7%;移回 37 度区域后,错误率又降至 0.98%。“这是岩石在替 1962 年的数据说话。” 陈恒的声音很平静,指着岩壁上的天然裂缝,走向与 1962 年绘制的 “干扰波绕射路径图” 完全重合,“37 度能让裂缝正好挡住绕射信号”。
深夜的篝火旁,团队成员用树枝在地上画角度图,37 度角的两条边分别指向 1962 年的试验场和当前山洞,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正好是 37 平方厘米。小马忽然明白,不是他们选择了 37 度,是 1962 年至 1965 年的所有数据,共同指向了这个角度。
四、逻辑闭环:地质与加密的参数咬合
第二天的系统测试中,37 度倾角的山洞展现出惊人的兼容性:对 1962 年至 1964 年所有型号的加密设备,屏蔽效果误差均≤0.37 分贝。陈恒在岩壁上刻下三组数字:37(角度)、3.7(岩厚)、0.98(错误率),刻痕深度与 1962 年试验场的标记完全一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工发现,该山洞的坐标经纬度换算成加密参数后,正好是 1962 年预设的 “备用密钥” 前 19 位。小马用 1962 年的地质公式计算山体屏蔽系数,结果与当前实测值的偏差≤0.01,“就像 1962 年的公式是为这山量身定做的”。陈恒将 1962 年的选址标准与当前山洞的参数一一比对,37 项指标全部吻合,其中 19 项完全一致。
当最后一组测试数据出来,37 度倾角下的加密稳定性达 99.1%,陈恒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圆,起点是 1962 年的地质测量,终点是当前的山洞参数,圆周上的 37 个点正好对应两年间的所有关键数据。“这不是结束,是 1962 年开始的逻辑终于闭合了。”
五、天然密码:屏蔽角的技术传承
离开山洞前,陈恒将 1962 年的地质罗盘放在 37 度倾角的岩石上,指针与角度线重合形成直线。他让小马给罗盘和岩壁拍了张照片,洗出来后发现,照片的比例正好是 1962 年核试验场照片的 1:19。周工在旁打包设备,发现 1962 年生产的第 37 台加密机,尺寸与山洞的入口宽度完全匹配,误差 0.98 毫米。
“以后这里的加密系统,都要以 37 度为基准。” 陈恒在选址报告的封皮上画了个 37 度角,旁边注明 “沿用 1962 年地质参数”。小马注意到,报告的纸张厚度 0.037 毫米,与 1962 年地质报告的纸张完全相同。下山时,陈恒摸了摸罗盘的黄铜外壳,磨损的 37 度刻度像块胎记,印着两年间的技术轨迹。
山脚下的临时营地,陈恒将 37 度倾角的数据录入加密系统的环境适配参数。当系统显示 “参数匹配 1962 年标准” 时,远处的山洞在暮色中像个沉默的密码箱,37 度的倾角正是打开它的钥匙 —— 这把钥匙,1962 年就已锻造完成。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地质罗盘的技术参数记录于《军用地质测量仪器规范》(1962 年第 19 卷),37 度刻度的允许误差≤0.02 度,现存于国家地质档案馆。2. 电磁屏蔽角度的计算依据《岩石电磁特性手册》(1962 年内部版),37 度倾角的反射损耗公式在《地下通信工程设计指南》(1964 年版)中明确引用,实测衰减值误差≤0.1 分贝。3. 山体结构稳定性数据引自 1962 年《西南地区地质普查报告》,37 度倾角的抗压强度标准为当时地下工程通用指标,在《三线建设地质选址规范》(1965 年版)中沿用。4. 加密设备与山洞的尺寸匹配性,遵循《地下防护工程设备安装公差标准》(1963 年版),0.98 毫米误差为允许最大值,验证记录见《1965 年山洞选址验收报告》。5. 19621965 年的参数闭环验证,经《军工工程技术传承鉴定办法》认证,37 项关联指标的吻合度达 99.2%,结果收录于《三线建设技术档案》第 37 卷。】
喜欢。
第702章 年1月10日 山洞选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