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6章 年 3 月 3 日 年度复盘[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2 月 25 日华沙通信会议展厅,我方展台上 37 块技术成果展牌呈扇形排列,前 19 块的木质边框与 1962 年基础研究报告的封面材质完全相同 —— 均为四川宜宾产的楠木,经碳 14 测年确认树龄 196 年。展牌第 19 块 “核爆电磁脉冲滤波技术” 的参数表上,“37 赫兹截止频率” 的红色数字,与 1962 年《基础研究日志》第 37 页的手写记录在投影仪下形成重叠。我方代表携带的 1962 年基础数据磁带,插入会议中心的读取设备后,输出的 19 组曲线与展牌上的成果曲线误差≤0.01 分贝。展厅的温度计显示 19℃,与 1962 年基础研究实验室的恒温误差≤0.5℃。字幕浮现:当 37 项技术成果中的 19 项与 1962 年的基础研究相遇,国际展厅的灯光下,完成的是一场跨越四年的技术答辩。】
     华沙通信会议的展厅刚开馆,我方展台上的 37 块技术成果展牌就吸引了目光。陈恒戴着 1962 年配发的金丝眼镜,镜片的折射率 1.9,与他四年前审阅基础研究报告时的眼镜参数完全相同。展牌第 1 块到第 19 块的右上角,都贴着红色标签 “源自 1962 年基础研究”,标签的黏合剂成分经检测,与 1962 年实验室标本固定剂一致,含 37% 的阿拉伯树胶。“1962 年 3 月 19 日,我们在四川深山测的第一组核爆电磁数据,现在成了第 7 块展牌的核心。” 老工程师赵工的指尖划过展牌上的波形图,图中 37 赫兹处的峰值标注,与 1962 年《基础研究报告》第 19 页的铅笔标注角度完全相同 —— 都是 7 度倾斜。
     我方技术员小李调试的实物展台,1962 年基础研究用的真空管滤波器与 1966 年的集成化产品并置,两者的滤波精度均为 0.98%,但体积缩小至 1/19。一位波兰专家用游标卡尺测量,老设备的电阻引线直径 0.37 毫米,新设备的 0.369 毫米,误差≤0.001 毫米,“你们的技术连细节都带着延续性”。陈恒忽然注意到展牌的排列间距,19 厘米的间隔与 1962 年基础研究实验室的书架间距分毫不差,这是为了方便同时对比多组数据 —— 当年的习惯,不知不觉带到了国际展厅。
     争议在讨论第 19 块展牌时出现。某西方国家专家指着 “岩体反射加密技术” 说:“1962 年你们的基础数据精度不够,成果可信度存疑。” 他的钢笔在展牌边缘划出的质疑痕迹,与 1962 年某评审专家在基础研究报告上的批注位置完全相同。陈恒没说话,只是播放 1962 年的原始测试录音,磁带里是山体反射信号的沙沙声,背景中能听到当时的技术员(现赵工)在报 “第 37 次测量,误差 0.01 分贝”。当调出 1965 年四川基地的复测数据,与 1962 年基础数据的吻合度达 98.3%,专家的钢笔停在质疑处 19 秒,最终在笔记本上写下 “数据连续”。
     会议进行到第 19 天,19 项源自 1962 年基础研究的成果中,7 项被纳入国际通信标准草案。赵工整理的交流记录显示,外国专家提问最密集的是第 37 块展牌 “抗辐射加密模块”,而它的核心算法恰源自 1962 年第 19 次基础实验。陈恒发现,会议手册收录的我方成果摘要,19 项基础衍生成果的引用格式,与 1962 年《基础研究论文集》的规范完全一致,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分毫不差 —— 是他当年定下的 “每句末尾必用句号” 的规矩。
     闭馆时,陈恒将 1962 年的基础研究记录本与会议成果汇编并置,第 19 页的研究目标与展牌第 19 块的成果描述形成完美应答。小李测量的展牌总高度 196 厘米,其中 19 项基础衍生成果的展牌占 98 厘米,恰好是总高度的 50%—— 这与 1962 年《研究规划》第 37 页 “五年内基础研究转化占比≥50%” 的预测完全吻合。展厅的时钟指向 19 点 37 分,与 1962 年基础研究项目启动的时间相同,窗外的华沙街头飘起雪,落在展牌上的雪花融化速度,与 1962 年四川深山的初雪完全一致。
     一、成果谱系:19 项基础衍生的技术坐标
     37 项技术成果的谱系图在展板上展开,19 条红色线条从 1962 年基础研究节点延伸至 1966 年成果,每条线条标注的关键日期,与 1962 年《基础研究计划》第 19 页的时间节点误差≤3 天。陈恒核对的第 7 项 “多路径干扰补偿” 技术,其原始构想记录在 1962 年 3 月 19 日的实验室日志上,当时的批注是 “需 37 组山地数据验证”,而 1965 年恰好完成第 37 组测试并达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工保存的 1962 年基础研究设备清单,第 37 项 “便携式频谱仪” 的型号与展台上的实物一致,只是经 19 次改造后,重量从 19 公斤降至 3.7 公斤。我方技术员小张统计的成果转化率:1962 年启动的 37 项基础研究,19 项成功转化为应用成果,转化率 51.35%,与 1962 年《科研管理规范》第 19 页预测的 “50%±2%” 完全吻合。
     “1962 年第 19 次基础研究评审,我们淘汰了 18 项不成熟方向。” 陈恒指着谱系图上的 18 条灰色线条,它们的终止节点都标注着 “1963 年 7 月”—— 那是 1962 年基础研究的第一次中期评估。展牌第 37 项 “核爆后通信恢复” 技术,其核心算法的 19 个步骤,与 1962 年基础研究的《核环境通信预案》第 37 页完全相同,只是将 “人工操作” 改为 “自动执行”,但触发条件仍保持 1962 年的 “辐射剂量≥19 伦琴”。
     最直接的传承证据在数据层面:19 项基础衍生成果的核心参数,与 1962 年基础研究的最终数据误差均≤1%,其中第 19 项 “加密协议兼容性” 的 19 组对比数据,吻合度达 100%。陈恒在展牌旁贴的 1962 年原始数据照片,纸张的泛黄程度与展厅内 1962 年手册的老化程度完全一致,经色度仪测量,L * 值均为 73.7—— 这是 1962 年 “军工特号” 纸张的典型老化值。
     二、基础研究的国际应答
     华沙会议的分组讨论中,19 项源自 1962 年基础研究的成果被安排在第 19 场。我方代表展示的 “37 层动态加密” 技术,其加密轮次设计源自 1962 年《密码学基础研究》第 37 页的 “多层防御模型”,当用国际通用的破解软件测试,破解时长比常规算法高 19 倍,与 1962 年的理论预测误差≤1 小时。
     赵工与阿尔巴尼亚代表交流的记录显示,对方对第 19 项 “抗电磁脉冲加密” 特别关注,因其山地环境与 1962 年我国核试验区域的地形相似度达 91%。展牌上该技术的 “地形补偿系数 0.37”,与 1962 年《山地通信研究》第 19 页的实测值完全相同,阿尔巴尼亚代表当场要求拷贝 1962 年的基础数据,“这些原始数据对我们

第776章 年 3 月 3 日 年度复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