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1 月 7 日清晨,科研楼东墙的大字报被寒风掀起边角,浆糊未干的纸张上,“彻底砸烂旧科研” 的黑体字与隔壁窗台上的铜制量角器形成诡异呼应 —— 量角器的 90 度直角,恰好框住一张被风吹落的演算纸,上面是 “67 式密码机” 草图的一角,37 度倾斜的线路图与大字报的歪斜字迹在晨光中形成明暗切割。陈恒的皮鞋踩过满地纸屑,鞋底沾着的半片标语 “破” 字,与他口袋里 1962 年技术手册上的 “立” 字残页,在口袋里形成 “破立” 二字的无意拼接。字幕浮现:当大字报的墨痕浸透科研楼的砖墙,最初的草图正在演算纸的褶皱里,开始丈量从混乱到秩序的距离。】
科研楼走廊的水泥地上,散落着撕毁的技术报告,某页《1965 年加密设备改进计划》的残片上,“晶体管微型化” 的蓝色批注被红笔划上斜杠,墨迹晕染的范围恰好覆盖 1962 年制定的 “十年微型化目标”。陈恒站在三楼办公室门口,门框上的大字报胶带边缘渗出淡黄色胶液,滴落在他捧着的绘图板上,在 “67 式密码机” 草图的空白处积成 0.37 平方厘米的水渍 —— 这个面积,与 1962 年核爆观测时记录的最小电磁脉冲痕迹完全相同。
老工程师赵工抱着 1962 年的设备蓝图从西楼梯绕过来,牛皮纸卷的边缘被风吹得发卷,露出第 37 页 “晶体管替代方案” 的铅笔批注。“东楼梯被贴满了,他们说这是‘旧技术的坟场。” 赵工的指甲在蓝图上划出浅痕,落点处 “体积缩减 80%” 的字样,与陈恒草图上的相同目标形成重叠。我方技术员小李从实验室跑出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算尺,上面 19 厘米刻度线处,用红漆标着 “1962 年基准”,他手里捏着的晶体管样品,引线被人折成 90 度,却仍能勉强测出 1962 欧姆的标称值。
陈恒将绘图板架在窗台的暖气片上,铁皮表面的锈迹在草图 “电源模块” 位置形成不规则纹路,恰好与 1962 年某型号密码机的故障点分布图吻合。他的铅笔在 “核心芯片布局” 处停顿 19 秒,窗外传来撕毁图纸的脆响,笔尖的石墨碎屑落在 “37 级加密优先级” 的标题旁,与 1962 年技术手册上的相同位置的磨损痕迹形成对称。“1962 年搞核爆加密时,也有人说‘真空管够用了。” 赵工往绘图板上压了块铜制砝码,砝码上 “1962” 的铸字已被磨平,重量却仍精确到 370 克 —— 这是当年校准设备用的标准砝码。
争议在下午的 “批判会” 上爆发。某年轻干事用红笔指着陈恒的草图:“还在用 1962 年的老框架,这是对抗革新!” 他的钢笔尖在 “抗电磁脉冲模块” 上戳出小洞,这个位置恰是 1962 年核爆测试中最关键的防护设计。陈恒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 1962 年的实战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1962 年 11 月 3 日,因未采用该模块,导致加密信号中断 37 分钟。干事的红笔在记录上划了个叉,叉尖的角度 7 度,与 1962 年某份被否决的技术提案上的批注角度完全相同。
深夜的实验室,陈恒用窗帘挡住窗外的探照灯光,绘图板上的草图已补完 19 处关键细节。赵工调试的示波器屏幕上,晶体管的输出波形在 37 赫兹处出现微小波动,与 1962 年真空管设备的波形误差≤0.01 分贝。小李用 1962 年的游标卡尺测量撕毁的技术报告残页,纸张厚度 0.19 毫米,与草图所用的绘图纸完全一致 —— 都是 1965 年国家调拨的 “军工特号” 绘图纸。当陈恒在草图右下角标注 “1966.1.10” 时,笔尖的铱粒磨损痕迹,与 1962 年他绘制首份晶体管方案时的钢笔痕迹形成完美咬合。
一、环境异变与草图雏形
1966 年 1 月的第一周,科研楼的标语更新了 19 次,从 “怀疑一切” 到 “打倒旧权威”,纸张的尺寸始终保持 37×19 厘米 —— 这是当时机关印刷厂的标准规格。陈恒办公室的玻璃窗被贴上 “砸烂修正主义科研路线” 的标语,胶带在玻璃上形成的粘痕,恰好勾勒出 1962 年安装的防辐射铅玻璃的边缘轮廓,铅玻璃的厚度 3.7 毫米,与草图上设计的晶体管保护层厚度完全相同。
赵工保存的《1966 年 1 月科研楼日志》第 19 页,用铅笔记录:“1 月 5 日,西墙大字报覆盖了 1962 年的技术成就展照片”,照片上 “核爆加密设备” 的一角仍从标语缝隙中露出,设备的体积参数 “37×19×19 厘米”,与陈恒草图上 “67 式” 的目标体积 “7.4×3.8×3.8 厘米” 形成 80% 的缩减比例 —— 这组数字被某参观者用红笔圈出,旁注 “反动的精确主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方技术员小张的绘图板上,残留着被撕毁的草图初稿,碎纸上 “频率稳定度≤0.37ppm” 的参数,与 1962 年《晶体管设备规范》第 37 页的要求误差≤0.01ppm。他回忆 1 月 8 日的混乱中,陈恒将完整草图折成 19 厘米见方的小块,塞进 1962 年核爆观测时用过的铝制饭盒 —— 饭盒的内壁,仍留着 37 道因长期盛放演算纸形成的压痕。
“1962 年我们躲在防空洞测数据,现在躲在实验室画草图。” 陈恒的手指在草图 “抗冲击设计” 处反复摩挲,这里的圆弧半径 1.9 毫米,源自 1962 年设备运输时的碰撞测试数据。实验室的温度计显示 19℃,与 1962 年晶体管首次测试时的环境温度完全相同,只是当时的窗外是核爆后的尘埃,如今是纷飞的标语纸。
二、草图的技术基因
“67 式密码机” 最初草图的左上角,有一行被划掉的 “66 式” 字样,墨痕下隐约可见 “沿用 1962 年 37 级加密框架” 的铅笔字。陈恒用红笔标注的 19 项核心参数中,11 项直接引用 1962 年的测试数据,其中 “工作温度 37℃~37℃” 的范围,与 1962 年核爆区域的极端温度记录完全吻合。
赵工对比的 1962 年设备蓝图第 19 页,“真空管阵列” 的布局与草图上 “晶体管矩阵” 的排列形成镜像 —— 只是将 37 支真空管替换为 37 组晶体管,每组的间距从 19 毫米缩减至 3.8 毫米,恰好是 80% 的比例。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草图上 “电源模块” 的线路走向,与 1962 年他父亲绘制的 “核爆备用电源” 线路在 19 处节点重合,
第779章 科研楼的大字报与 “67 式密码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