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6 月 30 日午后,四川深山 37 号防空洞的石台上,“67 式” 原型机与前代加密机的体积对比图用红漆画在岩壁上:前代的立方体边长 37 厘米,“67 式” 则是 19 厘米,红色对角线标注 “体积缩减 75%”,与 1962 年《微型化规划》第 37 页的最终目标 “≤25%” 完全重合。陈恒用 1962 年的钢卷尺测量,“67 式” 的实际体积 6.859 立方分米,恰好是前代 27.374 立方分米的 25.05%,误差 0.05% 控制在 1962 年规定的 “±0.1%” 范围内。我方技术员小李的参数检查表上,37 项核心指标中 34 项打了红勾,达标率 91.89%,与 1962 年预设的 “量产前最低 90%” 标准误差≤2%。防空洞的阳光透过 1962 年的观测孔,在参数表上投下 19 毫米宽的光斑,恰好覆盖 “1962 年基准值” 一栏,光斑边缘的灰尘在光束中浮动,像 1962 年到 1966 年的技术颗粒在完成最后的沉降。字幕浮现:当体积的刻度停在 25%,参数表的红勾连成线,1966 年的总结报告里,正写满 1962 年种下的答案。】
防空洞的石台上,“67 式” 原型机的金属外壳反射着煤油灯的光,陈恒用 1962 年的游标卡尺逐点复核尺寸:长 19.1 厘米、宽 18.9 厘米、高 18.8 厘米,计算体积 6.859 立方分米,前代设备的实测体积 27.374 立方分米,缩减比例 75.0%,即当前体积为前代的 25.0%,误差 0.05%。这个结果与 1962 年《加密设备微型化终极目标》第 19 页的预期分毫不差,陈恒在笔记本上画的体积变化曲线,从 1962 年的起点(100%)到 1966 年 6 月的终点(25%),形成完美的下降斜率,每段折线都标注着对应的技术改进,与 1962 年规划的 “四阶段缩减法” 完全吻合。
老工程师赵工抱着 1962 年的参数标准手册走来,第 37 页 “核心指标 37 项” 的红色批注旁,他用铅笔标注 “67 式达标 34 项”,其中 “加密成功率 91%”“抗辐射剂量 1962 拉德”“连续运行时间 370 小时” 等 19 项关键参数,与 1962 年核级标准误差≤1%。我方技术员小李的检测记录显示,未达标的 3 项集中在 “低温启动速度”(比标准慢 0.37 秒)、“湿热环境稳定性”(参数波动 1.9%),均属于 1962 年定义的 “可接受偏差” 范围。
年轻工程师小王蹲在设备旁,手指划过侧面的散热格栅:“25% 的体积,91% 的达标率,这在 1962 年想都不敢想。” 他的指甲在 1962 年的《可行性报告》第 37 页划出浅痕,该页曾预测 “1966 年最多实现 50% 体积缩减,达标率 80%”,如今的成果让当年的保守预估显得格外珍贵。陈恒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掏出 1962 年的核爆设备残骸照片,其中某块碎片的尺寸与 “67 式” 的核心模块完全相同,都是 19 厘米见方 —— 这是 1962 年工程师在残骸上刻下的 “微型化目标”。
傍晚的总结会上,小李展示的 37 项参数雷达图上,“67 式” 的性能曲线在 19 个象限超越前代,尤其是 “加密速度”“抗干扰能力” 等维度,因采用晶体管技术提升 37%。陈恒忽然注意到,设备铭牌上的 “1966 年 6 月” 字样,与 1962 年某台实验性设备的铭牌格式相同,连字体间距都遵循 1962 年的军工标准 ——3.7 毫米的等距排列,仿佛两个时代的技术成果在同一个坐标上完成了交接。
一、体积缩减至 25% 的技术路径:1962 年规划的分步实现
“67 式” 的体积从 1966 年 5 月的 50%(13.687 立方分米)降至 6 月的 25%(6.859 立方分米),并非简单压缩,而是严格遵循 1962 年《微型化四阶段方案》:第一阶段整合模块(50%),第二阶段优化结构(37%),第三阶段新材料应用(25%),每个阶段的缩减量都控制在 1962 年计算的 “安全阈值” 内。1966 年 6 月的成果显示,最终体积比 1962 年的初始目标(7.4 立方分米)还小 0.541 立方分米,这个超额完成度源自 1962 年未预见的晶体管微型化突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工主导的结构优化,直接应用 1962 年核爆设备的 “蜂窝夹层” 专利:将机壳厚度从 1.9 毫米减至 0.95 毫米,通过 1962 年验证的六边形网格增强强度,单独贡献 0.37 立方分米的缩减量。我方技术员小张的材料测试显示,这种结构的抗冲击性能比前代提升 19%,在 37 厘米高度跌落测试中,外壳变形量仅 0.19 毫米,远低于 1962 年标准的 1 毫米上限。
最关键的突破在电源模块:沿用 1962 年的 “高频集成方案”,但将变压器铁芯换成 1966 年的新型硅钢片,磁导率提升 37%,体积从 1.9 立方分米缩至 0.475 立方分米,恰好是 25%。陈恒在测试记录上标注:“每个 0.1 立方分米的节省,都踩着 1962 年的技术基石”,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规划上的批注力度相同。
体积测量的严谨性延续 1962 年规范:在 25℃恒温环境下,用三种工具交叉验证(钢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1966 年 6 月的三次测量值分别为 6.859、6.862、6.857 立方分米,平均 6.859 立方分米,与前代的比值精确至 25.0%,这种精度在 1962 年的核爆设备验收中被证明是 “避免参数虚标的核心”。
二、91% 达标率的参数构成:1962 年标准的严格对标
37 项核心参数的达标率 91.89%,背后是 1962 年标准的逐项校验。其中 19 项 “核级必达标” 参数全部合格,包括 “加密成功率 91%”(1962 年要求≥90%)、“抗辐射剂量 1962 拉德”(与 1962 年核爆中心辐射量一致)、“密钥空间 1937 种”(满足 1962 年 “不可破解” 要求),这些参数的测试数据与 1962 年的基准值误差≤1%,证明 “67 式” 已具备核战环境下的通信能力。
赵工保存的 1962 年参数权重表第 37 页显示,未达标的 3 项属于 “次级指标”,权重合计 8.11%,恰好使总达标率降至 91.89%。其中 “低温启动速度” 比标准慢 0.37 秒,但 1962 年的实战记录显示,这个延迟在战术允许范围内;“湿热环境稳定性” 参数波动 1.9%,通过 1962 年的 “密封防潮工艺” 可修正至 0.37%。我方技术员小李的补偿测试显示,改进后总达标率可提升至 98.3%,与 1962 年量产设备的最终状态相当。
参数达标的背后是 1962 年测试方法的延续:“加密成功率” 采用 1962 年的 “1962 组明文密文对” 验证,通过率 91% 意味着 1962 次测试成功 1785 次,与 1962 年设备的 1766 次相比提升 1.1%;“抗干扰能力” 测试复用 1962 年的 370 赫兹核爆电磁脉冲模拟器,“67 式” 的误码率 0.37%,比前代低 1.9 个
第798章 月总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