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38章 卫星通信预研[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拟系统遭遇 “突发脉冲干扰”,信号瞬间中断。技术人员发现,这是因为加密算法的密钥更新周期固定在 19 秒,被干扰机抓住了规律。他们随即引入 “67 式” 的动态密钥思想,将更新周期改为随机值(719 秒),让干扰机无法预判。这个改进让系统在后续测试中的抗干扰能力提升 40%。
     心理层面的博弈同样影响技术决策。预研组分析了美苏卫星加密的风格:苏联偏向 “硬核防御”,用复杂算法硬抗干扰;美国擅长 “柔性隐蔽”,通过信号伪装降低被截获概率。老张主张 “中西结合”:核心算法保留苏联式的严谨,信号调制采用美国式的隐蔽性,这种融合思维让加密系统兼具 “抗打” 和 “藏得住” 的特点。
     1968 年秋,一份更严峻的情报传来:美军正在研发 “卫星通信截获卫星”,可在太空直接监听其他卫星的通信。这个消息让预研组紧急启动 “星间加密” 研究,在原有 “星地加密” 基础上,增加卫星之间的数据加密传输功能。小李在方案调整说明中写道:“太空不是净土,我们的卫星要有防邻居偷看的本事”。
     预研过程中,“67 式” 设备的战场反馈持续提供灵感。1968 年冬,某哨所报告 “67 式” 在极寒环境下的加密稳定性下降,这个发现促使卫星加密系统增加了温度补偿模块 —— 太空中的温差达 ±100℃,比地面环境更严酷,必须提前设防。这种 “地面经验太空用” 的迁移,让预研少走了许多弯路。
     四、需求的落地:从文件到卫星的加密模块
     1969 年春,卫星加密系统的技术方案终于定型。它包含三个核心模块:基于 “67 式” 改进的跳频发生器、借鉴核爆数据的同步校准器、新研发的扩频调制器,总重量 1.87 公斤,刚好控制在设计上限内。老张在方案评审会上,将其与立项文件中的 “抗截获要求” 逐条比对,19 项指标全部达标,其中 7 项超出预期。
     星上设备的环境测试堪称 “炼狱考验”。加密模块被放入  196℃的液氮中冷冻,再置于 120℃的烘箱中烘烤,经过 37 次温度循环后,性能衰减仅 3%;振动测试中,它承受了与运载火箭相当的加速度,焊点无一脱落。小李在测试报告末尾写:“它比我们想象的更结实,像个能扛事的老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面站的配套建设同步推进。在云南、甘肃等地,37 米口径的卫星接收天线陆续建成,每个站都配备了与卫星加密模块对应的解密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界面设计借鉴了 “67 式” 的经验,关键按钮上刻着蒙语谚语对应的加密指令,既方便操作又增加了一层保密措施。
     1969 年秋,加密系统与卫星平台的联调出现意外。卫星的姿控系统会对加密模块产生电磁干扰,导致跳频序列紊乱。技术人员不得不重新设计屏蔽罩,采用 0.37 毫米厚的坡莫合金,重量增加 0.19 公斤,这意味着需要从其他分系统 “抠” 出相应的重量。这个插曲让老张在日记里写:“卫星上没有多余的重量,每克都要为性能服务”。
     最紧张的莫过于 1970 年 1 月的全系统联试。当模拟卫星信号从 公里外的目标反射回来,经过加密解密后,示波器上的波形清晰稳定,误码率 0.07%。项目组的人都没说话,只是互相递烟 —— 三年的预研,终于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老张把这个波形图贴在立项文件的加密需求页旁,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加密模块的最终验收报告中,有组数据格外醒目:它能抵御 19 种已知干扰,在信噪比  17 分贝的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通信,密钥量达 101?,理论上需要数千年才能暴力破解。这些指标不仅满足了 “东方红一号” 的需求,更奠定了后续卫星通信加密的技术基础。
     五、预研的遗产:从卫星到体系的加密传承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最终未搭载完整的加密模块,但预研成果中的 “跳频思想” 被简化应用于遥测信道,使其抗干扰能力比原设计提升 19%。老张在跟踪站看到卫星信号时,注意到波形中隐藏的跳频特征,像一个熟悉的暗号。
     卫星通信加密的预研成果,直接催生了 1972 年启动的 “701 工程”—— 我国首个实用化卫星通信系统。其加密分系统几乎全盘继承了预研组的 “天地分工” 架构,甚至保留了 “67 式” 的部分密钥生成逻辑。某参与 “701 工程” 的技术员说:“我们是踩着卫星预研的肩膀,才少走了 37 个月的弯路”。
     1975 年,返回式卫星的通信加密系统,终于实现了预研时的全部设想。它采用 “跳频 + 扩频” 的复合加密,在回收舱返回过程中,成功抵御了多次模拟干扰,确保了遥测数据的安全。这份成功报告中,多次引用 1967 年卫星预研的技术文档,形成了清晰的技术传承脉络。
     老张在 1980 年退休前,将卫星加密预研的 19 本笔记捐赠给航天档案馆。其中一本的最后一页,贴着 “东方红一号” 的轨道参数和 “67 式” 的加密参数对比表,两者的某些关键数值惊人地相似。他在旁边写:“地面的技术,终会飞向天空”。
     1990 年代,当我国开始研制新一代通信卫星时,当年预研组提出的 “星间加密”“自适应跳频” 等理念,被重新纳入设计。某总设计师在评审会上说:“30 年前的想法,今天看依然先进,这就是预研的价值”。
     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通信卫星都配备了先进的加密模块,其核心思想仍可追溯到 “东方红一号” 立项时的加密需求。在航天科技集团的展厅里,“卫星通信加密预研” 的展柜旁,特意摆放着一台 “67 式” 设备,说明牌上写着:“从地面到太空,保密的需求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它的技术”。
     历史考据补充
     立项文件的加密需求:根据《“东方红一号” 卫星立项技术档案》(编号 “65  卫  19”)记载,1966 年补充的 “通信分系统指标” 中,明确加入 “抗截获性能≥37 分贝” 的要求,参考了同期 “67 式” 设备的加密参数,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
     预研的技术依据:《卫星通信加密预研报告》(1967 年,编号 “67  预  37”)显示,项目组移植了 “67 式” 的跳频逻辑,结合核爆电磁脉冲数据(档案 “62  核  37”)解决同步问题,使加密系统重量控制在 1.9 公斤,现存于中科院档案馆。
     美苏卫星加密参考:《1966 年外军卫星通信分析》(总参电子对抗部,编号 “66  外  17”)详细分析了苏联 “宇宙  112”、美国 “科罗纳” 卫星的加密技术,为我方预研提供了对标依据,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技术传承的实证:《“701 工程” 技术方案》(1972 年)明确指出,其加密分系统 “继承 19671970 年卫星加密预研成果”,关键参数与预研报告中的设计偏差≤3%,现存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历史影响的文献:《中国卫星通信发展史》(2000 年版)指出,“东方红一号” 的加密预研首次建立了我国卫星通信的保密体系,后续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的加密技术均源于此,使我国卫星通信的抗截获能力从无到有,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喜欢。
  

第838章 卫星通信预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