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7 月 28 日 8 时 19 分,北京某综合测试车间的晨光里,一台刚完成最终组装的密码箱静静放在测试台上,箱体的 1.2 毫米 5052 合金钢板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侧面的褶皱设计在光线下清晰可见。老周(机械负责人)戴着白色手套,正用卡尺测量箱体接缝,0.07 毫米的间隙刚好达标;小张(电子工程师)蹲在加密模块旁,手里攥着密钥设置手册,指尖在 “9 步操作” 的流程上反复划过;小王(测试员)站在弹簧秤前,秤上 “3.67kg” 的数字稳定跳动,比 3.7kg 的目标轻了 0.03kg;老宋(项目协调人)手里的《整机初检清单》已勾完 “部件组装”“重量校准” 两项,仅剩 “核心指标测试”“问题排查” 最后两栏,笔杆在指间微微转动。
“今天是攻坚收尾的关键一天 —— 指标过了,就能进入 8 月的最终验收;过不了,之前的努力都可能白费。” 老宋的声音打破车间的安静,他指了指旁边的防撬测试台,“先测机械防撬,73 小时是底线,少一分钟都不行。” 老周点点头,将密码箱固定在测试台上,小王立即按下计时器;小张则拿起密钥卡,准备模拟外交人员操作,一场围绕 “整机性能闭环” 的初检与整改,在工具调试声与数据记录声中开始了。
一、最终组装的精准落地:减重方案后的 “细节把控”(1971 年 7 月 25 日 27 日)
1971 年 7 月 25 日起,团队基于第九集的减重方案,开展整机最终组装 —— 核心是将 “1.2 毫米合金箱体 + 无加强筋 + 6 颗螺丝” 的调整落地,同时确保部件对接精准,避免因减重导致安装偏差。组装过程中,团队经历 “部件适配调整→重量动态控制→联动测试预演”,每一步都透着 “收尾必精” 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 “减重方案的踏实” 转为 “最终组装的紧绷”,为 7 月 28 日的初检筑牢基础。
减重后部件的 “适配调整”。团队对关键部件做适配微调,确保与新箱体兼容:①机械密码锁:因箱体变薄 0.3 毫米,老周在锁体底部加 0.07 毫米厚的铜垫片,使齿轮联动时与箱体夹层间隙保持 0.19 毫米(避免摩擦卡顿),测试联动 19 次,无任何卡滞;②化学自毁装置:新箱体夹层空间增加 0.19cm3,老李(化学专家)调整触发撞针位置,确保与机械锁触点间距 1.9 毫米(之前 1 毫米,避免误触),压力触发阈值仍稳定在 19kg;③加密模块:新箱体侧壁散热间隙扩大 0.07 厘米,小张调整模块安装角度,使散热孔完全正对通风槽,连续通电 19 小时,模块温度稳定在 37℃(≤40℃,达标)。“减重不是简单换个箱体,每个部件都要跟着调,不然装上去也用不了。” 老周用塞尺复测机械锁间隙,0.18 毫米(达标),小王补充:“我们还测了部件的‘振动适配—— 组装后放在震动台(19Hz,0.37mm 振幅),19 分钟后无部件移位,比老箱体的稳定性还好。”
组装过程的 “重量动态控制”。小王全程跟踪组装重量,避免因小部件叠加超重:①基础部件:机械锁 1.2kg + 自毁装置 0.37kg + 加密模块 0.97kg=2.54kg(固定不变);②新箱体:0.87kg(实测 0.867kg,误差 0.003kg,达标);③附加部件:6 颗箱体螺丝(0.042kg)+ 机械锁 4 颗螺丝(0.028kg)+ 自毁装置 2 颗螺丝(0.014kg)+ 加密模块 3 颗螺丝(0.021kg)+ 绝缘胶带(0.01kg)=0.115kg;④动态核算:每装完一个部件,小王立即称重,如装完箱体后总重 2.54+0.867+0.042=3.449kg,装完加密模块后 3.449+0.97+0.021=4.44kg(未算机械锁螺丝),最终组装完成后总重 3.67kg,与测算一致。“之前吃过‘小部件超重的亏,这次每颗螺丝、每段胶带都算进去,绝不能再出偏差。” 小王在《重量跟踪表》上逐行签字,老周凑过来看:“3.67kg,比目标轻 0.03kg,留了点冗余,就算后面加个小标签也不怕。”
组装后的 “联动预演”。团队做 19 次整机联动预演,确保部件协同正常:①机械 电子联动:输入正确密码,机械锁触点闭合,加密模块 0.17 秒通电,无延迟;②自毁装置联动:模拟 20kg 压力触发,胶囊 0.17 秒破裂,氰化物浓度 0.37mg/m3(达标),机械锁同步锁死;③低温预演:在 17℃环境放置 19 分钟,取出后立即操作,齿轮转动阻力 4.3N?m(增加 16.2%≤19%,达标)。“预演没问题,就等明天的正式初检了。” 小张关掉加密模块电源,老宋补充:“今晚把测试设备再校准一遍,防撬台、低温箱、浓度仪,一个都不能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核心指标的全面初检:从机械到电子的 “性能验证”(1971 年 7 月 28 日 9 时 15 时)
9 时,整机核心指标初检正式开始 —— 团队按 “机械防撬→自毁响应→低温工作” 的顺序测试,每项指标都严格对标外交部要求,小王记录数据,老周、小张分别负责机械、电子部件监测,核心是确认减重后的整机性能不打折扣。初检过程中,团队经历 “指标达标→数据复核→信心增强”,人物心理从 “初检前的紧张” 转为 “达标后的踏实”。
机械防撬的 “73 小时耐力测试”。老周将密码箱固定在防撬测试台,用 19 英寸撬棍(美方常用型号)按 “每小时施加 20kg 压力,持续 73 小时” 的标准测试:①19 小时后:箱体变形量 0.37mm(≤0.7mm,达标),机械锁齿轮无错位,小王在记录表上画 “○”;②37 小时后:撬棍接触点出现轻微划痕,但未穿透箱体,机械防撬机构仍正常(错转 3 次锁死功能有效);③73 小时后:箱体最大变形量 0.67mm(接近上限但未超标),机械锁核心部件无损坏,防撬功能仍完整,小王按下计时器,“73 小时零 19 秒,达标!” 老周松了口气,他最担心减重后的箱体扛不住长时间撬击,“1.2 毫米合金钢板比预想的结实,褶皱设计确实能增强抗变形能力。” 老宋补充:“之前老箱体 73 小时后变形 0.6mm,新箱体只差 0.07mm,完全能接受。”
自毁装置的 “0.17 秒响应测试”。老李团队做 19 次自毁触发测试,模拟不同场景:①缓慢加压(2kg / 分钟):20kg 压力时,胶囊 0.17 秒破裂,响应时间无波动;②快速加压(19kg / 分钟):紧急场景下,20kg 压力时响应时间 0.16 秒(更快,因压力上升快);③低温触发(17℃放置 24 小时后):响应时间 0.18 秒(仅比常温慢 0.01 秒,达标)。每次触发后,小王用浓度仪检测氰化物浓度,均稳定在 0.37mg/m3(毁密有效浓度),且 24 小时泄漏率 0.10%(≤0.19%)。“自毁响应比设计的 0.19 秒还快,低温下也没延迟,没问题。” 老李在测试报告上签字,小张补充:“自毁后机械锁同步锁死,就算美方继续撬,也拿不到里面的密件,安全逻辑闭环了。”
低温环境的 “17℃工作验证”。小王将整机放入 17℃恒温箱,放置 24 小时后取出,立即测试核心功能:①机械转动:齿轮转动阻力 4.3N?m(增加 16.2%≤19%),无卡顿,解锁时间 27 秒(常温 25 秒,差异在允许范围);②加密模块:密钥生成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抗干扰率 97%(与常温一致),工作电流 97mA(无波动);③自毁装置:压力触发阈值 19kg,响应时间 0.18 秒,无结冰导致的触发延迟。连续测试 19 小时,整机性能无任何衰减,小王记录:“17℃低温下,所有指标均达标,完全能应对纽约冬季环境。” 老周拍了拍箱体,“之前担心减重后箱体保温差,没想到合金钢板的隔热性比 Q235 钢板还好,模块温度没降到影响工作的程度。”
三、遗留问题的发现与溯源:密钥设置 9 步的 “冗余排查”(1971 年 7 月 28 日 16 时 17 时 30 分)
16 时,核心指标初检全部达标,团队立即开展 “外交人员操作模拟测试”—— 模拟纽约会议场景,小王扮演外交人员,按手册设置加密模块密钥,却发现需 9 步操作,远超 “7 步以内” 的目标。团队立即停止初检,启动问题溯源,最终锁定 “步骤冗余、验证重复” 的根源,人物心理从 “初检达标的轻松” 转为 “遗留问题的焦虑”,但也为整改明确了方向。
操作模拟中的 “问题暴露”。小王按《加密模块密钥设置手册》操作:①步骤 1:按下 “密钥设置” 键(开机);②步骤 2:输入设备编号(6 位数字);③步骤 3:按下 “确认” 键(验证设备编号);④步骤 4:输入初始密钥(8 位数字);⑤步骤 5:按下 “校验” 键(第一次验证密钥);⑥步骤 6:重新输入初始密钥(二次确认);⑦步骤 7:按下 “加密” 键(激活算法);⑧步骤 8:输入使用场景代码(3 位,如 “001” 代表会议通信);⑨步骤 9:按下 “完成” 键(保存设置)。全程耗时 1 分 19 秒,小王放下手册:“步骤太多了,外交人员在紧急会议前设置,哪有这么多时间?而且步骤 5 和 6 都是验证密钥,有点重复。” 小张立即亲自操作一遍,确实需要 9 步,“之前模块集成时只测了加密性能,没测操作步骤,是我的疏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问题根源的 “逐层溯源”。团队拆解密钥设置流程,找出两处冗余:①重复验证:步骤 5(第一次校验密钥)和步骤 6(二次确认)均为验证密钥正确性,实际只需 1 次验证(外交场景中,外交人员操作失误率低,二次验证属于冗余);②场景代码冗余:步骤 8 的 “使用场景代码”(3 位)可与步骤 2 的 “设备编号” 合并(设备编号最后 3 位可直接代表场景,如 “” 中 “01” 代表会议通信),无需单独输入。老吴(算法专家)补充:“这两处冗余是军用模块遗留的 —— 军用场景要
第898章 攻坚收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