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屏幕上投下细碎光斑。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蹲在仪器旁,手指在操作键上快速按动,眉头因屏幕上的异常波形紧紧皱起 —— 原本稳定的 175 兆赫频段曲线,突然出现密集的杂波,强度显示 “19dBm”,红色预警灯开始间歇闪烁;小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 的 190 字符指令,手指悬在 “发送” 键上,指尖因突然的停顿微微发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预案卡》(编号外  美  抗  ),卡上 “175 兆赫干扰→切换 170 兆赫” 的流程被指甲反复划过,边角泛白;老周(驻地主任)则快步走向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忙音,他的手指在拨号键上反复按压,额头因急切渗出细汗。
     “之前 8 天的日常通信都顺,今天突然出杂波 ——19dBm,刚好能干扰加密信号接收,要是现在发指令,国内肯定收不全。” 小郑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将监测仪调到 “波形放大” 模式,“杂波有规律,不是随机干扰,像是有人在盯着 175 兆赫。” 小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没发,要不要先停?万一被干扰,材料交接就乱了。” 老周终于拨通加密电话,语速飞快:“陈恒,175 兆赫出异常杂波,19dBm,你快分析下!” 保密室内,监测仪的预警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美方 175 兆赫频段试探” 的抗干扰应对,在骤然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日常通信稳定状态(1971 年 10 月 20 日  27 日)
     1971 年 10 月 20 日日常通信模式确立后,至 27 日的 8 天里,驻地团队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每日通信 —— 核心是 “固化 175 兆赫跳频参数、保持设备稳定、积累正常信号特征”,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 “异常干扰” 提供了 “基准参照”。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 “流程熟练→设备磨合→特征记录”,每一步都透着 “日常无偏差”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首次操作的紧张” 转为 “熟练后的从容”,为 28 日快速识别干扰奠定基础。
     标准化流程的 “熟练执行”。8 天里,团队每日按 “8 时 20 分接指令→8 时 40 分加密→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反馈” 执行,无一次偏差:①时间节点:每日加密启动误差≤2 分钟(如 25 日 8 时 41 分启动,26 日 8 时 39 分启动),发送时间固定在 9 时整,反馈接收均在 9 时 37 分 ±1 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要求;②参数固化:175 兆赫跳频周期 3.71 秒,发送功率 19dBm,密钥按 “第 15 组轮换”(20 日第 1 组、21 日第 2 组…27 日第 5 组),无一次参数调整;③人员协作:小李(主操作)输入密码、小周(副操作)设置跳频、小郑(监测)记录信号、老周(协调)对接国内,动作形成 “肌肉记忆”,如小李输入密码的速率稳定在 0.7 秒 / 位,小周设置跳频的耗时固定为 7 分钟。“现在闭着眼都能操作,比如跳频设置,我不用看流程卡,3.71 秒周期、175 兆赫,记牢了。” 小李在 27 日通信后记录,小周补充:“协作也顺,小李输完密码,我刚好准备好密钥,不用说话就知道下一步。”
     设备的 “稳定磨合与状态记录”。8 天里,团队每日通信后按规程维护设备,确保无故障:①密码箱状态:跳频模块每日跳变 1900 次(通信期间),无卡顿、无漂移,蓄电池每日充电后电量稳定在 1900mAh,齿轮转动阻力保持 7N;②加密终端:每日传输指令 190722 字符(如 22 日传输 “人员行程调整” 190 字符,24 日传输 “会议议程” 722 字符),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稳定 192 字符 / 分钟;③监测仪数据:175 兆赫频段日常干扰值稳定在  151 至  153dBm,无异常波动,跳频信号波形平滑,每 3.71 秒的跳变间隔误差≤0.005 秒。“8 天的数据都记下来了,正常杂波强度≤147dBm,波形是随机的,这就是基准,以后不一样就能马上发现。” 小郑在《日常信号特征表》上标注 27 日数据,老周补充:“设备磨合好了,稳定期的记录就是‘参照物,异常一来就能对比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常信号特征的 “积累与分析”。团队重点记录 175 兆赫频段的 “正常特征”,为识别干扰做准备:①杂波强度:日常环境杂波(民用信号、大气噪声)强度≤147dBm,远低于 “干扰阈值  100dBm”,不会影响加密信号;②波形规律:正常杂波波形无规律,呈 “随机起伏”,而 175 兆赫跳频信号波形呈 “周期性锯齿状”(每 3.71 秒一个周期);③影响范围:正常杂波仅在个别跳频点出现,不会覆盖全部跳频范围,加密信号仍能通过其他跳频点传输。“25 日遇到过一次民用信号干扰,强度  145dBm,波形随机,没影响通信,当时就记下来了,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小郑展示 25 日的波形图,小李补充:“正常杂波不会让预警灯亮,这次 19dBm,远超阈值,肯定不正常。”
     二、175 兆赫异常杂波的捕捉与初步排查(1971 年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  9 时 20 分)
     8 时 57 分,小郑在日常通信前的 “信号预热” 环节(每日 8 时 55 分  9 时 00 分,检查频段状态),首次捕捉到 175 兆赫异常杂波 —— 强度 19dBm,远超正常范围,且波形呈 “规律性脉冲”,与日常随机杂波完全不同。团队立即暂停通信准备,启动 “设备自检→外部排查→信号对比” 的初步排查,核心是 “确认杂波来源,排除内部设备故障或误报警,为后续判断提供依据”。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 “发现异常→设备自检→外部排查→特征对比”,每一步都透着 “快速定位” 的紧张,小郑的心理从 “怀疑设备故障” 转为 “确认外部干扰”,小李则全程暂停操作,避免干扰影响指令传输。
     8 时 57 分  9 时 02 分:异常杂波的首次捕捉与确认。小郑按日常流程开展信号预热:①发现杂波:8 时 57 分,监测仪屏幕突然显示 175 兆赫频段出现杂波,强度从  152dBm 骤升至 19dBm,红色预警灯闪烁,小郑立即按下 “波形冻结” 键,保存异常波形;②初步判断:对比 20 日  27 日的正常波形,异常杂波呈 “周期性脉冲”(每 1.9 秒一次),覆盖 175 兆赫频段内的 8 个跳频点(日常仅覆盖 12 个),小郑喊停小李:“别发指令!175 兆赫有问题,杂波太强,会干扰接收!” 小李立即松开 “发送” 键,起身凑到监测仪旁:“怎么会突然有杂波?之前 8 天都是好的。” 小周也放下流程卡:“是不是监测仪坏了?或者天线出问题了?”
     9 时 03 分  9 时 12 分:设备自检与内部干扰排除。团队先排查是否为内部设备故障:①监测仪自检:小郑按 “自检键”,设备自动校准(注入  71dBm 标准信号),显示 “误差≤1dBm,设备正常”,排除监测仪故障;②密码箱排查:小李检查跳频模块,指示灯仍按 3.71 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模块输出信号,无异常杂波,确认 “密码箱无故障,非内部信号泄漏”;③终端排查:小周断开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单独测试终端,无杂波输出,排除 “终端干扰”;④电源排查:老周检查保密室供电(专用屏蔽电源),电压稳定在 220V,无波动,排除 “电源干扰”。“内部设备都查了,监测仪、密码箱、终端、电源,全正常,不是咱们自己的问题。” 小郑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那就是外部来的杂波,19dBm,刚好能干扰咱们的跳频信号。”
     9 时 13 分  9 时 20 分:外部排查与信号特征对比。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①天线检查:小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 175 兆赫接收天线,发现天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 “天线故障导致杂波引入”;②环境观察:在天线周围 19 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民用设备(如无线电台),无可疑人员停留,排除 “周边民用干扰”;③特征对比:小郑将异常杂波与《1971 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  干  特  7101)中的 “美方被动监测波形” 对比,发现 “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强度 19dBm” 与手册描述高度吻合,老周立即决定:“联系陈恒,让国内技术团队分析,确定是不是美方的动作。”
     三、陈恒远程指导下的干扰类型判断(1971 年 10 月 28 日 9 时 21 分  10 时 00 分)
     9 时 21 分,老周通过加密电话接通国内技术团队,陈恒(19 年通信技术经验,参与过 1969 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立即介入分析 —— 核心是 “通过杂波特征、历史案例、美方行为逻辑,判断干扰类型为‘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避免过度反应或应对不足”。远程指导过程中,团队经历 “信息传输→特征分析→案例比对→类型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技术严谨” 的专业,陈恒的心理从 “初步怀疑” 转为 “精准判断”,老周、小李等人则从 “焦虑紧张” 转为 “明确应对方向”,为后续频段切换提供依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9 时 21 分  9 时 35 分:干扰信息的加密传输。团队按 “清晰、准确、无遗漏” 原则,向陈恒传输关键信息:①杂波特征:小郑通过电话口述 “175 兆赫频段,强度 19dBm,周期性脉冲(1.9 秒 / 次),覆盖 8 个跳频点,波形呈‘锯齿脉冲状,8 时 57 分突然出现,无衰减趋势”,老周同步将冻结的波形图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 14 分钟,符合跨洋传输速度);②设备状态:小李汇报 “密码箱、终端、监测仪均正常,内部无泄漏,外部无民用干扰”;③通信背景:老周说明 “20 日  27 日通信稳定,无异常,今日计划传输‘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未发送”。“信息要全,特征要准,陈恒才能判断对,比如脉冲周期 1.9 秒,不能说‘约 2 秒,差 0.1 秒可能就是不同类型的干扰。” 老周叮嘱小郑,陈恒在电话中回应:“波形图收到后,我对比手册,再结合之前的案例,给你们结论。”
     9 时 36 分  9 时 50 分:杂波特征的技术分析。陈恒结合专业知识,拆解杂波背后的技术逻辑:①强度分析:19dBm 的强度 “刚好能被监测仪捕捉,但不足以完全阻断加密信号传输”,符合 “被动监测(仅接收信号,不主动压制)” 的特征,若为主动攻击,强度会≥37dBm(可完全阻断);②波形分析:1.9 秒的脉冲周期 “与美方 AN/ALR69 监测设备的扫描周期一致”(该参数源于 1969 年缴获的美方设备手册),覆盖 8 个跳频点 “是为了捕捉完整跳频序列,获取信号特征,无主动破坏意图”;③频段分析:175 兆赫是中美协商的 “会议通信频段”,美方选择该频段监测 “属于‘试探性观察,而非‘敌意攻击,避免直接违反协商共识”。“从技术上看,这不是主动攻击 —— 主动攻击会用更高强度,或者直接阻断跳频,现在只是‘听,没‘打。” 陈恒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小郑补充:“和手册里的被动监测特征完全对得上,强度、周期、波形都一样。”
     9 时 51 分  10 时 00 分:历史案例比对与干扰类型确认。陈恒结合 1969 年驻美抗干扰案例,进一步验证判断:①案例比对:1969 年驻美代表团曾遇 “175 兆赫被动监测”,杂波特征为 “强度 1720dBm,周期性脉冲,覆盖 58 个跳频点”,与本次完全一致,后续确认是美方 “了解中方通信参数” 的试探;②行为逻辑:陈恒分析 “美方此时选择被动监测,而非主动攻击,是因为联合国会议期间,不愿引发外交冲突,仅想‘摸清中方通信规律,无破坏会议的意图”;③类型确认:综合 “技术特征、历史案例、行为逻辑”,陈恒最终判断 “本次为美方 175 兆赫频段的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应对核心是‘避开监测频段,切换备用频段,无需启动应急自毁”。“确定是被动监测,就好办了 —— 咱们有备用频段 170 兆赫,切换过去,杂波肯定消失。” 老周挂了电话,小李松了口气:“不是主动攻击,不用担心中断会议通信,切换频段就行。”
     四、170 兆赫备用频段切换的执行(1971 年 10 月 28 日 10 时 

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