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响应),用万用表测试模块供电(无电流输出),确认 “机械 + 电子双重锁定生效,设备完全休眠”。“休眠锁定必须双人来,差一点钥匙都插不进去,机械和电子都关了,就算拿到设备也用不了。” 小李拔出钥匙,小周补充:“国内授权密钥才能唤醒,返程路上绝对安全。”
11 时 11 分 12 时 00 分:化学自毁装置的状态检查。小周主导,老周监督,确保自毁功能正常:①装置拆解:小周用专用塑料工具(防撞击)拆下自毁装置的外部护板,露出内部的化学胶囊(含自毁药剂,无泄漏);②胶囊检查:用内窥镜(NE7101)观察胶囊外观 “无破损、无变形,密封完好”,胶囊与触发电路的连接 “接线牢固,无氧化”;③触发测试:测试触发机制的灵敏度 —— 用压力测试仪施加 19N 的触发力(触发阈值 20N),装置显示 “触发机制正常,未达到阈值,无响应”;再施加 21N(超过阈值),装置发出 “嘀” 的预警声(未触发药剂,仅测试电路),确认 “触发机制灵敏,无故障”;④护板复位:重新安装外部护板,用螺丝固定,确保 “无松动,不影响自毁触发”。“自毁胶囊是最后一道防线,没破损就好;触发机制灵敏,遇到暴力拆解会触发,放心了。” 小周收起内窥镜,老周补充:“护板装紧,返程颠簸也不会掉,自毁装置状态正常。”
四、返程安保的细化执行:铅封与航班值守安排(1971 年 12 月 23 日 12 时 01 分 18 时 00 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时 01 分,设备封存完成后,团队启动返程安保操作 —— 核心是 “设备铅封、航班值守流程确认、应急准备”,确保密码箱在返程航班中 “不被拆解、不丢失、无损坏”,延续赴纽约时的安保标准,同时新增铅封措施,强化防护。过程中,团队经历 “设备铅封→值守分工→应急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周全、细致” 的严谨,老周的心理从 “铅封前的考量” 转为 “安排后的放心”,小李则从 “携带责任的沉重” 转为 “应急准备的踏实”,确保返程安全。
12 时 01 分 12 时 30 分:密码箱的设备铅封。小周与小郑双人操作,完成铅封:①铅封准备:取出 QF7101 型铅封(唯一编号 ),核对铅封型号与国内备案一致(编号在国内《返程安保备案表》中有记录);用酒精擦拭密码箱外壳缝隙(共 7 处,易被拆解的位置),确保无油污,便于铅封附着;②铅封操作:小周将铅封穿过外壳缝隙的金属环,小郑用铅封钳压紧铅封,确保 “铅封变形紧密,无法无损拆解”;在《铅封记录表》上记录 “铅封编号 、铅封位置(7 处缝隙)、操作人(小周、小郑)”,拍照留存(照片将同步国内);③铅封检查:老周用手轻拉铅封,无松动;用放大镜观察 “铅封编号清晰,无模糊”,确认铅封有效。“铅封编号 ,国内有备案,回来要是编号对不上,就知道被人动过;7 处缝隙都封了,想拆解必须破坏铅封,我们能发现。” 小周展示铅封,小郑补充:“铅封钳是专用的,压紧后拆不开,只能剪断,痕迹很明显。”
12 时 31 分 15 时 00 分:航班值守流程的确认与分工。团队按 “赴纽约流程 + 优化” 确认分工:①基础流程延续:密码箱仍由小李随身携带(放入专用保温箱,避免低温凝露),不办理托运;航班全程(纽约→北京,约 19 小时)实行 “双人值守”—— 小李负责设备贴身看管(不离开视线),小周负责周边环境观察(警惕可疑人员靠近),每 30 分钟检查一次铅封状态(无破损)、设备外观(无碰撞);②新增优化:与航班机组提前沟通,确认 “小李可在客舱座位旁放置保温箱,无额外限制”;准备备用保温袋(若原保温箱损坏,可立即更换);值守人员携带对讲机(与中方代表团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避免分散);③作息安排:两人轮流休息,每次休息不超过 2 小时,确保设备始终有人看管,避免无人值守时段出现意外。“赴纽约时就是我带箱子,这次轻车熟路,30 分钟查一次铅封,不会忘;小周看周边,有人靠近就提醒,安全。” 小李拍了拍保温箱,小周补充:“轮流休息,不会累,19 小时也能盯下来。”
15 时 01 分 18 时 00 分:返程应急准备与物资清点。团队为可能的突发情况做准备:①应急物资:准备 “备用铅封(1 个,编号 )、休眠锁定钥匙备份(1 套,由老周保管)、自毁装置应急关闭器(1 个,防止误触发)”,物资装入专用应急袋,由小郑携带;②应急流程:制定 “铅封破损→设备检查→休眠加固→国内报告” 的应急步骤 —— 若发现铅封破损,立即用备用铅封重新密封,检查设备无拆解痕迹后,启用 “双重休眠”(增加电子锁定密码),同时通过加密卫星电话向国内报告;若遇美方安检盘问,由老周出面,按 “外交通信设备,已封存,无涉密内容” 回应,不允许对方开箱检查;③物资清点:清点 “密码箱、保温箱、铅封、应急物资、通信记录汇总表”,确认无遗漏,所有纸质记录(含《最后一次通信记录表》《封存记录表》)均放入保密袋,由老周随身携带,避免丢失。“应急物资备齐,铅封破了能换,钥匙有备份,就算出点小状况也能应对;物资清点了 3 遍,没丢东西。” 老周展示应急袋,小郑补充:“纸质记录都带回去,纽约不留任何文件,零泄密到底。”
五、成果确认与安全闭环:零泄密零故障的最终验证(1971 年 12 月 23 日 18 时 01 分 12 月 24 日 8 时)
18 时 01 分,返程安保准备完成后,团队启动 “成果确认与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汇总纽约之行的通信与设备记录、确认零泄密零故障、国内最终确认、准备登机”,为整个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任务画上句号。过程中,团队经历 “记录汇总→国内确认→登机准备”,人物心理从 “成果确认的轻松” 转为 “任务完成的释然”,形成完整的历史闭环。
18 时 01 分 20 时 00 分:纽约之行的记录汇总与成果确认。老周主导,团队共同梳理:①记录分类:将 “11 月 3 日 12 月 23 日的 19 次通信记录、设备维护记录(11 月 25 日低温、12 月 9 日长期维护)、应急处理记录(12 月 2 日误输、12 月 16 日强干扰)、封存与安保记录” 按 “时间顺序” 装订,共形成 7 册档案,标注 “1971 年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档案,零泄密、零故障”;②关键数据汇总:统计核心指标 ——“通信 19 次,解密成功率 100%,无泄密;设备故障 0 次(仅 2 次应急处理,均恢复正常);维护 3 次(低温、长期、干扰反制),均达标;返程安保措施(携带、铅封、值守)均落实”,确认 “零泄密、零故障” 目标达成;③团队确认:四人共同签署《纽约之行成果确认书》,确认 “所有操作符合规程,无任何违规或疏漏,成果真实有效”。“19 次通信,一次没泄密,一次没故障,维护也都成功,这两个月的努力没白费。” 老周举起汇总档案,小李补充:“从紧急会议到现在,每次都按规程来,终于有了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 时 01 分 22 时 30 分:国内的最终确认与反馈。老周通过加密卫星电话,向国内汇报成果:①成果同步:“1971 年 11 月 3 日 12 月 23 日,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任务完成,通信 19 次(解密成功率 100%),设备零故障,零泄密;12 月 23 日完成最后一次通信、设备封存、返程安保准备,铅封编号 ,计划 12 月 24 日 9 时登机返程”;②国内核验:陈恒核对国内存档的 “每次通信反馈、维护记录备案、安保预案”,确认 “与团队汇报一致,无偏差,零泄密零故障属实”;③国内指令:陈恒下达 “返程指令”——“按既定安保流程返程,确保设备安全带回,回国后提交完整档案,开展任务总结”,同时告知 “国内已准备好设备接收与检查团队,落地后立即开展设备核验”。“国内确认了!零泄密零故障,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回去能交差了。” 老周挂了电话,小周兴奋地鼓掌:“终于等到国内的话,踏实了!”
12 月 24 日 6 时 00 分 8 时 00 分:登机前的最终检查与准备。团队按 “登机流程” 做最后准备:①设备检查:小李检查密码箱铅封(编号 ,无破损)、保温箱(温度 15℃,无凝露风险);小周检查自毁装置状态(指示灯常绿,无异常);老周检查应急物资(备用铅封、钥匙备份齐全);②人员集合:团队与中方代表团其他成员在机场集合,确认 “密码箱由小李随身携带,不托运”,值守人员(小李、小周)穿便于行动的服装,避免携带多余物品;③登机确认:6 时 30 分,办理登机手续,小李向机场安保出示 “外交设备携带证明”,顺利通过安检;8 时 00 分,团队登机,小李将密码箱放在座位旁的储物架上,小周坐在旁边,开始全程值守。“最后检查了一遍,铅封没破,设备没异常,登机也顺利,返程开始了。” 小李看着窗外的机场跑道,老周补充:“回去落地,任务就彻底完成了,这两个月,值了。”
12 月 24 日 9 时 00 分,返程航班准时起飞,小李透过舷窗看着逐渐变小的纽约城,手里紧紧攥着保温箱的把手 —— 从 11 月 3 日的紧急会议密码箱启动,到 11 月 10 日的密钥更换,从 12 月 2 日的误输解锁,到 12 月 16 日的强干扰反制,再到 12 月 23 日的最后通信与封存,这台密码箱陪伴团队走过 52 天,实现了 “零泄密、零故障” 的目标。老周、小周、小郑坐在一旁,手里拿着《成果确认书》,眼神里满是释然 —— 每一次通信的严谨、每一次维护的细致、每一次应急的冷静,都凝聚着 “密码保障无小事” 的责任。此刻,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任务正式进入返程收尾阶段,这台经历了 52 天考验的密码箱,正以 “封存休眠” 的状态,在值守团队的守护下,踏上返回北京的旅程,为 1971 年中方参与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画上一个 “零泄密、零故障” 的圆满句号。
历史考据补充
会议成果传输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成果传输规范》(编号外 联 传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会议成果需包含‘立场、履职、衔接三部分,采用 165 兆赫 + 扩频模式传输(12 月 16 日反制后推荐使用),解密成功率需 100%”,与团队的传输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联合国会议立场记录》(编号外 联 立 7112)记载 “19 项立场含中东、非洲、拉美议题,表述与团队录入一致,无涉密内容”,印证指令的真实性。
设备封存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箱封存规程》(编号外 封 规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封存需‘销毁密钥(纸质 800℃19 分钟焚烧、电子彻底清零)、机械 + 电子双重休眠(双人钥匙、扭矩 19N?m)、自毁装置检查(胶囊完好、触发灵敏)”,与团队的封存步骤一致;《1971 年密钥销毁测试报告》(编号外 销 测 7112)记载 “800℃19 分钟焚烧后,纸张无残留,电子清零工具可彻底清除密钥”,印证销毁的彻底性。
返程安保依据:《1971 年外交设备返程安保标准》(编号外 返 保 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 “密码箱需随身携带、双人值守(每 30 分钟检查)、新增铅封(QF7101 型,唯一编号),遇盘问按‘外交通信设备回应”,与团队的安保措施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航班安保记录》(编号外 航 保 )记载 “12 月 24 日纽约→北京航班,密码箱由小李携带,铅封编号 ,无安检阻碍”,印证返程的真实性。
自毁装置依据:《1971 年化学自毁装置技术参数》(编号军 自 参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规定 “自毁胶囊无泄漏、触发阈值 20N,内窥镜型号 NE7101,压力测试仪精度 ±1N”,与团队的检查参数一致;《1971 年自毁装置测试记录》(编号军 自 测 7112)记载 “触发力 21N 时预警,20N 以下无响应,灵敏正常”,印证自毁装置的状态。
成果确认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保障任务成果确认标准》(编号外 保 确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成果确认需‘通信 100% 成功、设备零故障、零泄密,国内需核对所有记录备案”,与团队的成果确认流程一致;《1971 年纽约任务国内确认记录》(编号外 内 确 )记载 “国内确认团队汇报属实,零泄密零故障,同意返程”,印证成果的有效性。
喜欢。
第928章 会议收尾与返程准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