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章 豆腐堰,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2/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们来护送你归家,也好让大家放心。“
     他说着便要转身上岸。
     僵持间,女子忽然轻笑出声; 这突如其来的笑声惊飞了岸边栖息的白鹭,它们扑棱棱的翅膀声划破了夜的宁静,也让老矮子手足无措,站在水中不知如何是好; “罢了,看你也是个实诚人。“女子的声音缓和下来,“既如此,便有劳壮士了。“
     她利落地整理好衣襟,将散落的发丝挽到耳后,月光为她披上一件流动的银纱,圣洁如水中的莲; 她拾起岸边衣物时,袖口滑落的银铃轻响,宛如天籁,在夜空中荡开一圈圈涟漪。
     老矮子慌忙转身,耳尖红得能滴出血来,双手紧张地攥着衣角,直到女子说“走吧“,才敢小心翼翼地跟上。
     两人并肩走在月光下,石板路上的露珠沾湿了他们的裤脚,凉凉的却很舒服; 脚步声与虫鸣应和,规律得像一首进行曲,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和谐; 夜露打湿了他们的衣角,远处传来几声犬吠,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让这意外的相遇少了几分尴尬,多了几分安宁。
     女子说她是邻村的采药人,傍晚在山上迷路,天黑后才摸到这堰塘边,本想等天亮再找路,没想到遇到了他; 老矮子听了便放下心来,说自己认识去邻村的近路,保证天亮前能送到; 他话不多,却句句实在,女子偶尔问起石场的事,他都一一作答,说到自己打的尖窝眼如何周正时,语气里带着难掩的自豪。
     直到将女子送至村口的老槐树下,树影婆娑如伞,老矮子才拱手作别,动作带着石匠特有的郑重; 转身时,衣角扫落了槐树上的几片花瓣,那是晚开的槐花,带着淡淡的香; 花瓣随风飘落,如同他们短暂而美好的相遇,在记忆中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 老矮子望着女子离去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往回走,脚步轻快了许多,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触动,仿佛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了。
     回到家中,他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画着格子,久久无法入眠,满脑子都是刚才的相遇,女子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却没有半分逾矩的念头,只觉得自己做了件该做的事,像修好一块有裂痕的石料那样踏实。
     那夜之后,豆腐堰在老矮子眼中彻底变了模样; 每当他潜入水中,总觉得有一双温柔的眼睛在水波深处凝视,让他划水的动作更加轻柔; 每当他躺在岸边休憩,微风拂过脸颊,都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说着堰塘的秘密; 窗台上那片神秘的黑羽,是他第二天在堰边捡到的,不知是哪种鸟的羽毛,油亮光滑,被他用红绸仔细包裹,藏在枕头下,仿佛是打开某个秘密的钥匙。
     他开始在深夜里记录每一次奇异的现象:初三的月牙下,水面浮现出莲花状的涟漪,一圈套一圈,久久不散; 月圆之夜,塘中央升起的薄雾中,隐约可见模糊的身影,像是有人在水中起舞; 雨后的清晨,岸边的石头上会出现奇怪的水痕,组成看不懂的图案; 他还会在岸边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疑惑和猜想,“为何堰水冬暖夏凉“、“水底的亮光从何而来“,试图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找到答案; 每一道刻痕,都是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力量的追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会将每天的观察记录整理成册,用木炭在粗糙的桑皮纸上认真书写,虽然字迹并不工整,笔画时而歪斜,却饱含虔诚; 册子的封面上,他用朱砂画了一个简单的堰塘图案,旁边写着“豆腐堰记“四个字; 他还会在记录册上绘制一些简单的插图,用炭笔勾勒出涟漪的形状、雾气的变化,描绘他所见到的奇异景象; 他常常对着记录册发呆,手指抚过字迹,思考着这些现象背后的意义,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试图解开千年的谜团。
     他开始查阅各种古籍,村里的老秀才家有几本泛黄的线装书,记载着本地的风土人情,他便借来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老秀才; 希望能找到与豆腐堰相关的记载,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他也如获至宝,认真地记录下来; 他走访村里的每一位老人,提着自己打的石制烟嘴当礼物,倾听他们口中关于豆腐堰的传说,将这些零散的故事拼凑在一起,试图还原豆腐堰的神秘过往;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这片水域的感情越来越深,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游泳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充满秘密的宝库,等待着他去挖掘。
     豆腐堰的神秘传说在老矮子的探索中愈发丰满; 村民们说,每逢大旱,只要在堰边摆上豆腐贡品——必须是用堰水做的豆腐,次日必降甘霖,光绪年间大旱三年,就是靠着这法子才保住了半个村子; 月圆之夜,若凝神细听,能听到水下传来古琴声,清越悠扬,那是守护这片水域的神灵在弹奏,有缘人还能听到琴音里的故事。
     老矮子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在泛黄的宣纸上,字迹虽显笨拙,笔画却格外用力,墨色深得快要透纸,饱含虔诚; 他还在堰边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观测台,用四根粗壮的竹篙当柱子,上面铺着木板,用竹篾编织的星图挂在横梁上,那是他照着老秀才家的《步天歌》画的,标注着二十八星宿的位置,试图从天象中找到与豆腐堰的联系。
     观测台上,摆放着他收集的各种石头、羽毛和植物标本:有堰边捡到的带花纹的鹅卵石,有白鹭掉落的羽毛,有能治咳嗽的水芹菜,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他常常在这里一坐就是整夜,望着星空和水面,看着斗转星移,看着水面的雾气聚散,思考着天地间的奥秘,直到第一缕阳光照在水面上才起身。
     他会查阅村里流传下来的古老典籍,那本被虫蛀了边角的《忧乐沟志》是他的最爱,里面记载着本地的山川河流、奇闻异事; 他希望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解开谜团的线索; 他发现一本古老的地方志中提到,豆腐堰在百年前曾是一处祭祀水神的圣地,堰边曾有过祠堂,后来毁于战火,只留下几块刻着水波纹的基石,这让他对豆腐堰的神秘色彩更加着迷。
     他开始四处走访,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关于豆腐堰的传说,收集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七十岁的赵大爷说,他小时候见过堰里的“水神显灵“——有一年山洪暴发,眼看就要漫过堰堤淹了村子,突然从堰里升起一股水柱,将洪水挡了回去,水退之后,堰边多了几块新的巨石; 五十岁的周大婶说,她母亲曾在堰边捡到过一块会发光的玉佩,戴在身上治好了多年的咳疾,后来玉佩又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像是被水神收了回去。
     他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篇章,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得入迷,小脸蛋被太阳晒得通红,眼睛瞪得圆圆的,追问着“后来呢““水神长什么样“
     在讲述的过程中,他自己也仿佛重新经历了那些神秘的故事,对豆腐堰的敬畏之情也愈发深厚; 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在堰边观察自然,教他们如何辨别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哪些水草可以喂猪,哪些鱼是益虫,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随着时间推移,老矮子的执着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村里的孩童们追着他问神灵的故事,书包里带着他画的堰塘图; 年轻人开始跟着他夜探豆腐堰,带着火把和绳索,却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从不惊扰水中的生灵; 曾经被视作禁地的水域,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所在。
     有人在岸边搭建了凉亭,用的是石场废弃的边角料,四根柱子上刻着老矮子写的“敬水““惜福“等字; 有人将自家的灯笼挂在果树枝头,红的、绿的、圆的、方的,为夜晚增添一抹暖色,也方便晚归的人照路; 老矮子也不再是那个被嘲笑的痴儿,他成了豆腐堰传说的守护者,成了连接现实与神秘的纽带。
     他会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在豆腐堰的奇遇,教他们观察水面的变化——波纹的方向能判断风向,水色的深浅能知道天气,感受自然的神奇; 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
     他还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豆腐堰探秘小组“,一共十二个人,有读过书的年轻人,有经验丰富的老农,还有擅长木工的巧匠; 他们定期在堰边进行观察和研究,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有人负责记录水位变化,用竹竿刻上刻度插在岸边; 有人负责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开花结果的时间; 有人负责绘制堰塘的地形图,标注水深和水底的地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一起制作了简单的测量工具,用竹筒做的量水器,用丝线和铅坠做的测深绳,记录水位的变化,研究不同天气下豆腐堰的现象; 在一次暴雨过后,他们发现豆腐堰的水变得格外清澈,水底的石头和水草都清晰可见,连最深的地方都能看到底,这一发现让大家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探索的决心。
     他们还在堰边种植了各种花草,有净化水质的菖蒲,有吸引益虫的波斯菊,希望能让豆腐堰变得更加美丽,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豆腐堰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对豆腐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仿佛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共同守护着这片神秘的水域。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乌云密布如墨,雷声滚滚似鼓,老矮子的观测台被狂风掀翻,木板和竹篙散落在岸边; 他冒雨抢救记录册时,脚下一滑摔在泥里,册子被雨水打湿了边角,他却紧紧抱在怀里; 就在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如银蛇般照亮了整个堰塘,水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旋转着,咆哮着,仿佛要吞噬一切。
     恍惚间,他看见一道白色身影立于漩涡中央,衣袂飘飘如仙,手中捧着一颗散发柔光的明珠,光芒穿透雨幕,温暖而柔和; 那身影对他微笑,眼神慈爱如母亲,随后将明珠抛向空中,刹那间,暴雨骤停,乌云散去,一轮明月挂在天上,彩虹横跨天际,一端连着堰塘,一端连着远山。
     老矮子趴在泥地里,看着这不可思议的景象,浑身湿透却浑然不觉; 他知道,这是豆腐堰给予他的答案,是他无数个日夜坚守的回报; 那一刻,他仿佛与这片水域融为一体,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明白了人与自然本就该和谐共生; 他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对着水面虔诚地祈祷,感谢豆腐堰给予他的启示和恩赐; 他在心中默默发誓,要将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懂得珍惜这片水域。
     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研究豆腐堰的奥秘,希望能为村里的人带来更多的福祉; 他发现堰水含有特殊的矿物质,用来灌溉庄稼能增产,便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豆腐堰的水资源,改善村里的灌溉条件; 他画出详细的水渠图,用石场的废弃石料修建闸门,控制水流的大小和方向,让庄稼长得更好,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
     他查阅了大量的农业书籍,向县农技站的技术员请教,结合豆腐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灌溉方案:哪块地种水稻需要多浇水,哪块地种玉米需要控水,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农田得到了更好的灌溉,当年的庄稼收成也比往年好了许多,稻穗饱满得压弯了腰,玉米棒长得又粗又长,村民们对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都说他是“豆腐堰派来的福星“。
     从那以后,豆腐堰不再仅仅是一个神秘的传说,它成了忧乐沟的精神图腾; 每年端午,村里都会举办“祭堰大典“,这是老矮子提议的,既感谢堰塘的滋养,也提醒大家要珍惜水资源;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男人们穿着对襟褂子,女人们穿着绣花围裙,孩子们戴着虎头帽,头戴象征祥瑞的花草编织的冠冕——用菖蒲、艾草、野菊编成,据说能驱邪避灾。
     在岸边献上精心制作的豆腐、新鲜的时蔬与娇艳的鲜花,豆腐必须是当天用堰水做的,时蔬是刚从田里摘的,鲜花是堰边采的,感谢这片水域的滋养与庇佑; 祭坛上,香烟袅袅升起,与水面的雾气交融,仿佛在天地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老矮子作为主祭人,身着特制的长袍,深蓝色的绸缎上绣着水波纹和莲花,手持象征守护的竹杖——竹杖顶端镶嵌着一块从堰边捡到的玉石,站在高台上; 他的目光坚定而温和,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充满感激与敬畏。
     在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他开始讲述豆腐堰的故事; 从百年前这里作为祭祀水神的圣地,到如今村民们与它结下的深厚情缘; 从自己与神秘女子的相遇,到众人共同探索发现的奥秘; 从堰水灌溉带来的丰收,到大家如何齐心协力保护堰塘; 每一个故事都被他娓娓道来,声音中饱含深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听得村民们心潮澎湃。
     台下的村民们静静聆听,老人拄着拐杖,年轻人抱着孩子,孩子们坐在地上,眼神中满是向往与自豪; 这些故事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还会在大典上展示村里年轻人在豆腐堰周边的研究成果; 那些记录着水位变化、生态数据的图表,用毛笔写在宣纸上,贴在木板上供人观看; 以及绘制精美的豆腐堰四季画卷,春天的芦苇,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野鸭,冬天的雪景,栩栩如生。
     都在诉说着大家对这片水域的热爱与守护; 在他的讲述中,豆腐堰的故事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村里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 他知道,自己与豆腐堰的故事,将如同岸边的果树,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激励着后人去探索、去守护这片神奇的土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矮子的故事也成了豆腐堰传说的一部分,与那些古老的神话交织在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寻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而他编写的关于豆腐堰的书籍,也在不断完善,由最初的薄薄几页纸,变成了厚厚的三大本,用线装订着,保存在村祠堂里,供后人查阅。
     书中不仅有丰富的传说故事、详细的研究数据; 还新增了许多村民们与豆腐堰之间的感人故事:李大叔如何在堰边救起落水的孩子,王大婶如何用堰水治好重病的丈夫,孩子们如何在堰边嬉戏成长; 这些故事或温馨,或惊险,每一个都凝聚着大家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老矮子常常带着孩子们在豆腐堰边漫步; 教他们辨认不同的水生植物——菱角的叶子是三角形的,芡实的叶子像圆盘,讲述每种植物背后的故事——芦苇可以编席子,蒲草可以做香包; 当孩子们好奇地询问水中是否真的住着神灵时,他会笑着说:“神灵或许真的存在,他就住在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里; 住在每一滴清澈的水中,住在每一个守护它的人心中。“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眼中闪烁着对未来探索的光芒。
     在老矮子的带领下,村里还成立了“护堰队“,队员从最初的五人发展到三十多人;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自愿加入其中,不求回报,只为守护这片养育他们的水域; 他们定期清理堰边的垃圾,打捞水面的杂物,监测水质变化,记录水温、PH值等数据,守护着豆腐堰的生态环境。
     每到夜晚,堰边的灯笼亮起,红光、黄光在水面映出晃动的影子,护堰队员们巡逻的身影在灯光下忽隐忽现,宛如守护这片水域的精灵; 他们的脚步声轻而坚定,像是在与堰塘对话,诉说着守护的决心。
     多年后,当老矮子白发苍苍,背也驼了,走路需要拄着拐杖——那是用老梨树上的枝桠做的,他依然会坐在豆腐堰边的老梨树下;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照在他脸上,暖洋洋的,他望着这片承载了他一生回忆的水域,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他的身影;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的岁月——他第一次下水的笨拙,与汪家兄弟的嬉戏,那个月夜的相遇,暴雨中的奇迹。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而豆腐堰的传奇,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世世代代的人,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堰边的石碑上刻着他晚年写的话:“水养人,人护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风吹过石碑,仿佛在重复着这句话,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男人的世界很武侠,真正会武之人,在不开武馆,又没有镖行的时代,如何在乡村立足呢?他们以何为生?武功能带来些什么?又带给社会些什么?这是小说,不是一一回答这些的场所。但却能给他们编排上一些可能,使他们有点用武之地。
     ? 豆腐堰的得名很简单,就是四四方方像豆腐干,以下老矮子能‘吃到豆腐是个故意安排的巧合。
    喜欢。
  

第17章 豆腐堰,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