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9章 老农会大院子的山与水[1/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毕竟,风水与地势气运,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息息相关,所谓水脉失衡态势的形成,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的变迁是诱因,如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化、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不均; 人为的破坏是主因,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建设;时间的积累是催化剂,让小问题逐渐演变成大麻烦,如同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每一寸山水都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被揭开,岩层中的化石记录着远古的气候变迁,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暗示着地下的矿藏分布,水流的走向透露着大地的脉动规律。
     山依旧是那些山,青山常在,郁郁葱葱,松柏四季常青,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枫树秋冬染红,如同燃烧的火焰,装点着大地。
     可在邱癫子眼中,它们的气机却有些紊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干扰,失去了原本的和谐韵律。
     东边的山岗上,几棵百年古松被砍伐,留下光秃秃的树桩,如同一个个伤疤,那里的气机变得暴躁,刮过的风都带着呼啸的怒气,卷起地上的沙石,击打在岩石上发出刺耳的声响;西边的山坡上,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露出了黄色的泥土,那里的气机变得虚弱,如同病人的喘息,连植被都长得稀疏枯黄,失去了往日的繁茂。
     水依旧是那道月泉,清澈流淌,阳光照射下泛着粼粼波光,如同撒了一地的碎银,美丽动人。
     可流淌的声音却透着一丝奇异,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暗藏着变化的端倪。
     主流的水势变得湍急,带着一股焦躁之气,撞击着河岸的石头,发出沉闷的响声,像是在表达不满;支流的水势变得平缓,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断流,露出干涸的河床,如同老人干瘪的皮肤,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滋润。
     可老农会大院子呢?那就说来话长了,其中的变迁、其中的奥秘,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记录着兴衰荣辱,见证着时代的更迭。
     从曾经的陈家大院到如今的老农会大院,名字的改变背后是功能的转变,也是风水气运的流转,每一次变迁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月泉,如今一分为二,分别从忧乐沟左右两边潺潺流下,如同两条玉带环绕着这片土地,左边的泉水汇入农田,滋养着庄稼,让稻谷金黄、玉米饱满;右边的泉水穿过村庄,供人们生活使用,洗菜做饭、洗衣灌溉,维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经我和父亲多次走访、反复测量后发现,每一股水流的水量,与以往未分流时相比,并未减少,也就是说,分流反而让月泉的总流量倍增,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种奇迹,仿佛大地母亲慷慨地敞开了怀抱,给予更多的滋养,让这片土地更加丰饶。
     这看似平常的现象,在风水上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气运的分流与增强,如同一个人的财富分散投资,既能降低风险,又能获得更多收益,让福气惠及更多的地方。
     这背后的原理,目前的邱癫子还无法理解,其中的玄机深奥难懂,涉及到地下水脉的流动与地质结构的变化,可能与深层岩石的裂隙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关,他也没有强求这点,暂且略过,留待日后探究,如同学者遇到未解的难题,先记录下来,等待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寻求答案,不急于求成。
     豆腐堰的渔业在家父经营下,连年兴旺,渔网撒下,总能收获满满,网中的鱼儿蹦蹦跳跳,充满了活力。
     每年都挨家挨户送鱼,且数量越来越多,共享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拿到鲜鱼时的欢呼雀跃,老人们收到鱼时的满脸笑容,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鱼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鲫鱼、鲤鱼,到后来的草鱼、鲢鱼,甚至还有罕见的娃娃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大自然对勤劳人们的回报。
     可这未必全是好事,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份额外馈赠,视作理所当然,无形之中滋生出不劳而获的念头,磨灭了奋斗进取的锐气,如同温水煮青蛙,在安逸中失去了斗志,不再像从前那样辛勤劳作,开垦荒地,改良农具,而是满足于眼前的收获,停滞不前。
     所以家父决定,充分利用月泉源源不断的资源,捐出全部费用修建两座微型水电站,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可持续的能量,让水流的动能变成电能,照亮村庄的夜晚,让家家户户的灯泡不再昏暗;带动加工农具的运转,提高农作物的加工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这才是让家家户户长久受益的大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水资源调查这一举措,

第169章 老农会大院子的山与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