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镳大人看看。”
建丰十年正月十五,殿试在太和殿举行。二百四十五名通过会试的贡士穿着崭新的朝服,按名次排列,鸦雀无声地跪在丹墀下。
皇帝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孔。
他手里的试卷已由内阁预拟了名次,但他还是亲自挑出几份细看。
当看到陈子龙的“吏治策”时,他忽然开口:“陈子龙,你说‘百姓能言则贪腐自消,可知这话的分量?”
陈子龙叩首时,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臣以为,百姓是水,官吏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若百姓有冤能上达天庭,贪官便不敢肆意妄为。”
“说得好。”皇帝将朱笔点在他的名字上,“朕就点你为探花。”
传胪那日,新科进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游街,百姓们夹道欢呼。
与往届不同的是,他们的籍贯、师承、试卷节选都被抄写成榜,贴在街头巷尾。
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看着榜文,对孙子笑道:“你看这上面写的,陈子龙是松江府的秀才,家里三代都是种田的,没沾过半点官场的光。”
而在吏部,周延儒正对着新科进士的分配名册发呆。
王纪走进来,见他在每个名字旁都注着“外放”“留京”“试职三月”,忍不住笑道:“周大人这是把军令状刻在骨子里了?”
“王大人有所不知。”周延儒指着名册,“这些人里,一半要先去地方担任县丞、主簿,跟着老官历练;另一半留京的,先在六部观政,由各部首长每日记录功过,三个月后再定实职。”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簿册,“这是《考成簿》,凡新科进士,三年内每月考评一次,若有贪墨、懈怠,不仅革职,还要追究举荐官的责任。”
王纪翻开簿册,首页盖着吏部的朱印,下面是周延儒的亲笔签名,笔迹力透纸背。
暮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吏部的公案上。
陈子龙捧着任命状,站在衙门外,他被分到了督察院,协助整理贪腐案的卷宗。
路过通政司时,见门前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击鼓鸣冤,不论贵贱”,几个百姓正排队递交诉状,有小吏在一旁认真记录。
远处的国子监里,传来新生诵读的声音,朗朗书声穿过柳梢,与紫禁城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周延儒站在吏部的高台上,望着那些年轻的身影走进各衙署,忽然觉得,那道立在金銮殿上的军令状,不再是沉重的枷锁,倒像是一粒种子,在经历了寒冬之后,终于要发出新芽了。
檐下的风铃又响了,清越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笃定的希望。
喜欢。
第122章 秋闱见真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