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力量。
她走到环境模拟谷,心念一动,谷中立刻变得干旱少雨,正是西北戈壁的景象。她取出从西北带回的谷种,小心翼翼地播撒下去——那里的百姓,还在等着她的种子呢。
……
江南的丰收奏报送到京城时,皇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当看到“亩产四石”、“流民回迁万余户”的字眼时,他猛地站起身,龙颜大悦。
“好!好一个陆锦棠!好一个杨明汐!”皇帝将奏报拍在案上,对侍立一旁的太监道,“传朕旨意,陆锦棠升任钦差大臣,总领全国均田垦荒事务;杨明汐晋封39;农桑县主39;,赐金匾39;功在社稷39;!”
他顿了顿,又道:“即刻颁布《新均田垦荒令》,在全国推行江南经验!凡灾荒之地、土地兼并严重之处,优先推行!”
圣旨一下,举国震动。
陆锦棠接到圣旨的第三天,便带着江南的经验骨干,奔赴各地巡查。
他首先来到灾情最重的西北西周卫,这里土地贫瘠,水源稀少,百姓多以游牧为生,粮食常年短缺。
“陆大人,您看这地。”当地官员指着一片龟裂的土地,满脸愁容,“别说种庄稼,连草都长不好。”
陆锦棠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
“无妨。”他微微一笑,“杨县主早已备下耐旱良种和耕作之法,不出半年,我保这里长出庄稼。”
与此同时,杨明汐的“杨家种苗铺”,正依托药局的配送网络和普惠园的分支,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铺开。同时,杨明汐也在整个南陵国迅速建立空间传输通道,方便种苗的传输运送。
在江南水乡,种苗铺里最受欢迎的是耐涝稻种和高产薯种。曾经因水患颗粒无收的农户,按照杨明汐编写的《水乡耕作指南》,在田边挖沟排水,种上耐涝稻种,眼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在水中扎根生长,笑得合不拢嘴。
“张老三,你家的稻子真能收三石?”一个老农看着邻居家的稻田,满脸怀疑。
张老三拍着胸脯:“那还有假!杨县主的种子,梅队长教的法子,错不了!你看我家娃,以前天天饿肚子,现在顿顿能吃上白米饭!”
他指着正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的儿子,孩子脸上的红晕像熟透的苹果。
在北方苦寒之地,种苗铺里的耐寒麦种成了抢手货。往年这个时候,麦子刚抽穗就被冻坏,如今,新品种的麦子在寒风中依然挺立,麦穗饱满。
“王大娘,您尝尝这新磨的面粉。”普惠园的农技员给一位老婆婆递过一块麦饼。
老婆婆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这......这是麦香?比以前的好吃十倍!”她孙子抢过麦饼,狼吞虎咽地吃着,嘴角沾着面粉,含糊不清地说:“奶奶,以后天天能吃这个吗?”
农技员笑着点头:“能!只要好好种,天天都能吃!”
然而,全国推行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喜欢。
第140章 空间新像,愿力铸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