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说拿钱的,“没有说出钱的,那就吃饭吧 ” 我笑着给他们打饭。
吃饭的时候大伙儿听说我去玩来,都要休班的时候让我带着他们出去转转。
我说:“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毕竟这里太荒凉了,天天除了风就是风,在没有别的。
在东营市东八路以东的这片区域生活,“距离” 是居民日常最深刻的感受 —— 哪怕是买菜、理发这样最基础的生活需求,都得踏上至少 4 公里的路程。
清晨五点多,家住附近小区的厨师老李,就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出门,车斗里放着折叠菜篮和环保布袋,沿着宽阔却少有人烟的马路往西边走。
4 公里的路程,对年轻人来说开车不过十分钟,但对习惯了步行或骑行的老人而言,单程就要耗费近四十分钟。
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这段路更显艰难,雨水打湿裤脚,冷风灌进衣领,等到了菜市场,原本鲜活的鱼虾可能都少了几分生气,新鲜的绿叶菜也得仔细挑拣才敢买。
理发更是件需要 “提前规划” 的事。这片区域里没有一家像样的理发店,最近的一家在东八路与北二路交叉口附近,同样要走 4 公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居民们大多会趁周末有空时专程过去,有时赶上人多,还得排队等上一两个小时。
若是家里男士想简单修个头发,嫌麻烦的人会干脆买把推子自己动手,剪得参差不齐也只能将就。
更别说买五金配件了,小到一颗螺丝钉、一段电线,大到水管、灯具,都得往十几公里外的建材市场跑。
有次厨师李师傅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急着维修,开车往市区东二路的五金店赶,一路避开零星的货车,好不容易到了地方,来回竟花了一个多小时。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去汽车站。从这里开车到东营汽车总站,地图导航显示全程约 25 公里,但实际走下来却要足足 40 分钟 —— 不是路不好走,而是沿途要经过 30 个红绿灯。
这些红绿灯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交叉路口,有的路口行人车辆稀少,红灯却要等上一两分钟,频繁的启停让人心生烦躁。
要是赶上早高峰,偶尔还会遇到农用三轮车、电动车横穿马路,不得不减速避让,想要按时赶车,必须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还得保持较快的车速,才能勉强掐着点到达。
不过,这片区域的道路规划倒让人省心。所有马路都纵横交错成井字形,东西向的道路以 “北 X 路” 命名,南北向的则以 “东 X 路” 区分,没有蜿蜒曲折的小巷,也没有复杂的岔路口。
哪怕是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只要记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顺着主干道走,就绝不会迷路。
而且道路两边的绿化做得十分用心,隔离带里种着整齐的冬青和月季,每到春天,粉色、黄色的月季竞相开放,连成一片花海;
人行道旁的法桐树枝繁叶茂,夏天浓密的树荫能遮住大半路面,走在树下格外凉爽;
每隔一段路还会有小型花坛,种着鸢尾、紫薇等花草,给单调的马路增添了不少生机。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的区位特点十分鲜明。它位于东营市东八路以东,而东营的城市中心则集中在东一路与西一路之间 —— 那片区域商场林立、医院学校密集,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带。
如此一来,东八路与西八路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东西两端,一边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边缘,一边是靠近油田、更为偏僻的区域,中间隔着繁华的市中心,形成了明显的 “中心 边缘” 格局。
喜欢。
第226章 开始调试设备(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