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北军总司令格兰特现在已经是美联邦总统,作为一名前军人统帅,他深谙战争的精髓,在南北战争之中,他一开始就知道北方必胜,这是一场消耗战,北方的工业能力决定了北方的胜利,过程只不过是消耗。
在西征的分析中,他认为,所谓“唐印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他们的兵力总数,而落后的工业势必导致他们扛不起战争的消耗。自己这一方现在有了大铁路的运输,后勤能力上也远超他们,所以,格兰特认为这是一场必胜的战争。
当然,他这个推断是包括“丰南号”在背后支持的结果。
就像后世美国人想不到中国人坚韧的性格一样,在朝鲜半岛碰了一鼻子灰。
“唐印国”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混合了宗教元素的军队。打起仗来,他可以有效动员人口的最大数,包括妇孺都是运输战线的兵力。
至于物资,在美联邦还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唐印国”就以未来战争作为动员令,物资的运输和囤积已经开展了两年多了。更不用说,现在还在源源不断的从旧金山湾接收物资向东北和东南运输。
至于海岸线的防卫,李秀成只安排了少量兵力,太平洋舰队已经承诺,不会让任何一支军队从海岸线登陆,为此,阮文海特地从台湾到了夏威夷坐镇。
北美大陆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打响了,最先开始的依然是南线的“屠夫”谢尔曼。在他心中,上次铩羽而归是他战争生涯中的一次耻辱,他迫切希望以胜利结束他的军旅生涯,就像他一直声称的那样,他极度讨厌战争,但是要维护美联邦的统一。
但是这一次,他发现,对方的防线比上一次要成熟许多,北军以往的连发步枪骑兵队在对方面前没有一点火力优势,甚至被对方压着打。
火炮的威力,美军更是远逊于对方。骄傲的谢尔曼虽然不服人,但是格兰特算是他的挚友,他对格兰特的战略分析能力非常佩服。他压制了自己进攻的欲望,按照格兰特的思维,慢下来,打消耗战,他倒要看看,敌方先进武器的弹药能支撑多长时间。
中线的汉考克完全打的就是消耗战的目的,对于这样的要塞,攻克下来几乎是不可能,中线的战略目的就是牵制敌方一部分军力,消耗要塞的弹药。万一出现要塞的弹药不济的情况,未免不可试试攻克要塞。
所以,汉考克在高山上认真的搭建军营,做好长期驻扎在高寒地区的准备,然后每天派出几小队佯攻。
汉考克都是派有经验的老兵,一旦对方炮击,知道如何寻找掩体保护自身。伤亡是难免的,只要在心理预期中,这些见惯了死亡的将领是无所谓的。
一开始的几天,要塞的守军确实中了汉考克的伎俩,但很快就开始摸清了汉考克的战术,不再见到敌军就开始炮击,采用步枪进行点射。
汉考克也
第548章 一场消耗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