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梁廷栋与孙承宗的恩怨如同暗流涌动。丘禾嘉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既不敢得罪顶头上司梁廷栋,又对关宁军将领们心存戒备——这种微妙的关系,为即将到来的大凌河之战埋下了隐患。
皇太极站在盛京的城楼上,望着南方,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知道,明王朝的颓势已不可逆转,而自己的霸业,才刚刚开始。
盛京的秋风裹挟着硝烟味,吹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师紫禁城。崇祯四年(1631年)的朝堂上,关于大凌河城的攻防之争愈演愈烈,孙承宗与丘禾嘉的矛盾,在谁去守锦州、谁去修大凌河的议题上彻底爆发。
34;祖大寿必须去大凌河!34;丘禾嘉在廷议上拍案而起,眼神里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冷光。这位以举人身份跻身封疆大吏的巡抚,表面上振振有词:34;大凌河修城事急,非老将不可。34;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这是要借刀杀人——祖大寿若死在后金铁骑之下,既能除掉这个不听话的军头,又能推卸锦州防务的责任。
孙承宗坐在首辅之位上,眉头紧锁。他太了解祖大寿了,这位宁远总兵历经锦州、宁远诸战,是关宁军的中流砥柱。让祖大寿去修城,无异于羊入虎口。
34;丘大人,34;孙承宗沉声道,34;大凌河修筑固然重要,但锦州乃关外咽喉,岂能轻弃?34;
丘禾嘉嘴角扯出一丝冷笑:34;孙阁老多虑了。锦州有吴襄署理宁远总兵,足以御敌。34;他刻意加重34;署理34;二字——这位吴襄,可是祖大寿的妹夫,中军官出身,从未有过独当一面的战功。
崇祯皇帝被双方的争论搅得头疼,最终采纳了折中方案:祖大寿负责修筑大凌河城,吴襄暂代宁远总兵。这个决定看似平衡,实则漏洞百出。
孙承宗忧心忡忡地看着调兵令:34;吴襄何德何能?不过是个中军官罢了!34;他更担心的是丘禾嘉的私心——这位巡抚大人如果将一万客军(即雇佣兵)从大凌河外围调回锦州,美其名曰34;加强锦州防御34;,实则会把祖大寿晾在了一座孤城之中。
此时的祖大寿,正带着四千关宁骑兵和一万四千名工兵队,在大凌河畔日夜赶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自从被东厂特务盯上后,变得格外谨慎。收复永平的战功让他暂时摆脱了嫌疑,但锦衣卫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他不敢离开军营半步,生怕哪天就被冠以34;通敌34;的罪名。
大凌河城的修筑工程本就艰难,言官们的弹劾更是雪上加霜。34;重修劳民伤财!不如把银子用在辽东军饷上!34;这些坐在京城暖阁里的言官们,从未踏足过辽西一步,却对前线指手画脚。在他们的鼓噪下,朝廷下令暂停修城。
丘禾嘉趁机抽走了外围防守的一万客军,留下祖大寿带着四千关宁军和一万多施工队,在大凌河畔孤立无援。更讽刺的是,城内还挤满了随军家属和商人——这些非战斗人员加起来有一万多人,让本就紧张的粮草更加捉襟见肘。
孙承宗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望着南方,喃喃自语:34;丘禾嘉啊丘禾嘉,你这是要断送大明的北疆啊!34;而此时的丘禾嘉,正悠闲地坐在锦州衙门里,品着茶,等着看祖大寿的笑话。
如今,祖大寿站在第四次重建的城墙上,望着忙碌的军民,心中却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他当然不会知道,就在数十里外的山林中,后金的斥候正像狼守护着它认定的伴侣般,死死盯着这座正在复活的要塞。
乌鸦的啼鸣再次划破长空,
第258章 大凌河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