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在培训过程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兵员,将会被直接选拔进入火箭旅的技术核心岗位,在实战环境中接受更深入的锤炼和考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兵员都能够一次性达到技术核心岗位的要求。对于那些暂时未能达标的兵员来说,他们并不会被放弃,而是会继续留在保卫团内,一边学习深造,一边承担基地警戒、防卫等任务。同时,每隔三个月,他们还需要接受一次严格的技能考核。
通过考核的兵员,将立即被补充进入主力火箭团,成为其中的一员,开始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而那些未能通过考核的兵员,则需要继续留在保卫团中学习并执行保卫工作,等待下一次考核机会的到来。
这样的训练模式,其最终目标是要将每个火箭旅的保卫团人员完全打散,然后分配到各个火箭团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所有人员既能胜任技术操作,又能承担基地防卫任务,彼此之间可以灵活轮换,真正做到融为一体。
孙铭的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对刘铮核心战术思想的彻底贯彻:在自卫军中,人人皆为战斗员!无论你身处后勤保障、技术维护还是行政管理岗位,首先必须具备一名合格战斗员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技能,随时准备拿起武器投入战斗。自卫军坚决摒弃设置庞大臃肿、脱离战斗岗位的纯文职干部编制。所有的文职工作,均由具备战斗能力的战士在战斗间隙或轮休时兼任完成。
得益于全国范围内扎实的国防教育基础,孙铭的征兵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地方上,初中和高中阶段已实现学生全员常态化军训。当火箭军的招兵通知迅速下发至各级学校后,仅仅一周时间,所需兵员便全部招募完毕。所有应征入伍的新兵,以最快的速度被集中送往火箭军各基地军营,投入紧张的培训。此次大规模新兵运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重要性:新兵们首先由县级单位统一送至市级军区,市级军区则直接动用大型军用运输机,将他们点对点地空运至火箭军基地机场,实现了“县市基地”三级无缝衔接,高效流畅。一次性招募十几万新兵,听起来规模惊人,但分摊到全国庞大的学校基数上,平均每所学校仅仅输送了十几名学生。因此,选拔过程得以优中选优,最终输送到火箭军的,都是各地品学兼优、身体素质过硬的青年学子。
这些青年学子一踏入火箭军军营,便跳过了普通新兵连的基础军事训练阶段,直接进入了紧张的专业技术学习。针对新兵的理论知识培训被高度浓缩,仅用一周时间便告完成。紧接着,所有新兵便被迅速打散,与经验丰富的老兵混合编组,立即投入高强度的实战化训练环境。
这次火箭军一次性成功征召并高效整训十万新兵的壮举,充分展现了华夏在战备动员、兵员储备和快速转化战斗力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未来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御国保卫战,奠定了无比坚实的根基。
喜欢。
第821章 全域战备与火箭军的 “十万新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