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书房之中。
     贾穆面露疑惑之色。
     “穆儿。”
     贾诩左右看了看,见四下无人,将张新来攻的事说了一下。
     贾穆大惊。
     “过两日,为父就要随军出征了。”
     贾诩低声道:“大战在即,长安不是久留之地。”
     “你这两日在家中收拾一下,到时候带着你的母亲和弟弟,找个借口出城躲好。”
     “诺。”
     贾穆应下,开口问道:“阿父,那你怎么办?”
     贾诩淡淡说道:“为父自有脱身之策。”
     次日,李傕以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领兵两万,出镇河东。
     张济为征东将军,领步骑三万,出镇陕县。
     尚书贾诩随军出征。
     五万大军开动,这么大的动静,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三辅之地。
     三辅百姓十分害怕,以为这些西凉兵又是来劫掠他们的,纷纷收拾行囊,拖家带口,准备南下润往汉中、益州等地。
     可过了几日,西凉兵不仅没有朝着他们追过来,反而距离他们越来越远。
     不少百姓停下逃亡的脚步,返身打听起情况。
     这一打听,便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辣个男人,他又来了!
     “子敬。”
     一名大约十六七岁的少年,眼中隐隐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太好了!”
     “宣威侯来了,关中太平了!”
     “宣威侯来了,我们就不用跑了!”
     “孝直。”
     另一名年纪稍大一些的少年眼中有着一丝担忧。
     “宣威侯......能赢么?”
     “冀州、司隶残破,他大军远征,全赖青州粮草。”
     “眼下正值冬季,大河水枯,无法使用水路运粮。”
     “陆路运粮损耗极大,关中四塞之地,若李郭据险而守,我怕他粮尽退兵啊......”
     “子敬不必忧虑。”
     被称为‘孝直的少年自信道:“西凉军虽据地利,然其内部却是各怀鬼胎,互相争斗。”
     “宣威侯举王者之师伐无道之贼,所到之处,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早已占尽人和。”
     “其若急攻,西凉诸将为求自保,必倾力据之,胜负犹未可知。”
     “若稍缓之,再辅以分化之策拉拢打压,必胜!”
     “宣威侯天下名将,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子敬闻言若有所思。
     “如此说来,我们不必跑了?”
     “不跑了。”
     ‘孝直点点头,“我等就在此处静候佳音即可......”
     不仅是这两位少年,许多百姓也如同他们一般,停在原地,心怀希冀,等待着此战的结果。
     在家乡,他们有田产,再不济也能委身大户,有条活路。
     若是到了他乡,他们可就成流民了。
     流民还算人吗?
     若有得选,谁又愿意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跋山涉水,去往他乡呢?
     ......
     樊稠、张济领兵行至郑县,分作两路。
     张济一路向东,过华阴,入陕县。
     樊稠转向东北,从蒲板过河。
     大军刚刚过河,樊稠就收到了一个令他十分烦愁的消息。
     “将军,张新先锋已至绛邑,绛邑长开城投降!”
     河东原有人口十万余户,六十多万人。
     但连年战争,张新撤军之时又迁走了十几万人,再加上董卓报复,李郭劫掠......
     这几年河东的人口下降的速度极快,如今大约只剩下二三十万人。
     河东二十县,几乎每个县治下的户口都不满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以前的一些县令,现在也降级成了县长。
     “你说什么?”
     樊稠大惊失色,心中升起一丝恐惧,“张新先锋已至?”
     这他娘也太快了吧?
     “是。”
     斥候点头确认。
     “他......”
     樊稠语气有着一丝颤抖,“他的先锋有多少人?”
     “大约千余。”
     斥候道:“全是骑兵。”
     “全骑兵?
     樊稠立刻反应过来。
     难怪这么快。
     从邺城到轵县,期间一马平川,只有在陉道之内,骑兵的速度会稍微下降一些。
     全骑兵的话,算算时间确实差不多。
     毕竟斥候将消息传到长安,也需几日时间。
     “还好。”
     樊稠松了口气,“我有两万大军,只千余先锋的话,倒是不难对付。”
     “两万对千余,优势在我!”
     思及此处,樊稠看向斥候,再问:“敌军打的何人旗号?”
     “是一个‘徐字。”
     斥候答。
     “徐?徐荣么?”
     樊稠心中暗道。
     张新麾下诸将,共有三个姓徐之人。
     徐荣、徐和、徐晃。
     徐和与徐晃,目前声名不显。
     樊稠只与徐荣相熟。
     况且能够统帅骑兵的,大概也只有徐荣。
     徐荣之能,他素知之。
     若徐荣领万余兵马前来,樊稠自觉难胜。
     可如今只有千余骑兵......
     好像......能搞?
     绛邑旁边就是轵关陉的出口。
     徐荣全骑兵前来,后续的主力步卒肯定没有这么快到。
     骑兵也不太适合守城。
     从邺城到绛邑有八百余里,期间还有路险难行的轵关陉道。
     骑兵五六日可到,但步卒至少需要半个月。
     也就是说,他还有十日左右的时间,可以击退徐荣,夺回出口。
     “来人。”
     樊稠叫来几个亲卫,“传我军令,大军即刻前往安邑!”
     “诺!”
     樊稠一面派人前往长安,向李傕汇报河东情况,一面领着大军前往安邑驻扎,准备随时夺回绛邑。
     消息传到绛邑。
     绛邑长顿时就慌了,连忙找到徐荣。
     “徐将军,樊稠领两万大军前来,我军主力何时才能到啊?”
     徐荣算了算。
     “还有八日左右吧。”
     “八日......”
     绛邑长一脸焦急,“河东经由董卓、李郭等人肆掠,十分残破,如今绛邑城内只有万余百姓。”
     “将军只千余兵马,能守住八日么......”
     “贤长勿忧。”
     徐荣安抚道:“明公早有定策,樊稠未必会来攻城。”
     “宣威侯有何妙计?”
     绛邑长眼睛一亮。
     徐荣从怀中摸出几封书信。
     “这封是给李傕的、这封是给郭汜的......”
     “嗯,樊稠的在这。”
     “来人。”
     徐荣叫来一个亲卫,将书信递给他。
     “你跑一趟安邑,将这封书信交给樊稠。”
    喜欢。
  

第476章 各怀鬼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