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宗墨、王厦材、李海天、赵雷、李允声(或作李允升)、殷体新、张仁蠡、赵从懿、董凤祥等接收到警告信,殷汝耕、池宗墨的家被投掷了手榴弹。
倭寇驻防的军营有三处也被投了一支手榴弹,一处军营被下毒,造成了37人中毒等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倭寇的全面戒严。
而此时的的燕京,正处于华夏近代史上一个微妙而紧张的时期。
这座千年古都虽暂时远离战火,却笼罩在华北危机与民族存亡的阴云之下。
当时的政治局势与城市景象呈现出复杂的历史面貌。
倭寇关东军通过《何梅协定》(6月10日签署)迫使蓝党政府军撤离冀省,燕京实质上成为非武装区。
土肥原贤二等倭方代表频繁活动,暗中策动34;华北五省自治运动34;,燕京军政界人心浮动。
原燕京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部长已南撤,新成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尚未成型(正式成立于12月),城市处于二十九军宋军长部与倭国特务机关博弈的过渡期,燕京正处于权力真空状态。
表面平静的街市,前门大街上人力车依旧穿梭,东安市场商贩叫卖声不绝,但倭国浪人明显增多。
西单牌楼附近新开了几家挂着倭文招牌的商铺,倭国正金银行的运钞车频繁出入东交民巷。
清华大学教授俞平伯在《独立评论》发表忧国诗文,燕大图书馆里学生们偷偷传阅《八一宣言》。
位于沙滩的燕京图书馆内,钱穆等学者埋首故纸堆,窗外却不时传来倭寇演习的隐约炮声,华夏文化界充满了躁动。
东交民巷使馆区戒备森严,各国武官频繁会晤。米国驻华大使詹森7月中旬秘密考察华北局势,王国使馆则增调了海军陆战队守卫,其他国家外交使团也纷纷异动。
天桥杂耍场里,艺人表演《岳母刺字》时总赢得满堂喝彩,广德楼戏院程砚秋演出《荒山泪》,观众听至34;叹衰年遭乱世34;句多有拭泪者。
胡同深处,小贩叫卖34;冰核儿34;(天然冰)的悠长吆喝与倭寇飞机低空掠过的轰鸣奇异交织。
拥有前世记忆的宋志,还了解本月17日,二十九军在丰台车站与倭军发生首次武装对峙(史称34;丰台事件34;)燕京电报局被倭寇特务监控,发往金陵的电报需经倭方检查,故宫文物南运工作暂停,部分珍贵典籍秘密转移至欧美同学会地下室
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古城,此刻正如颐和园昆明湖上的残荷,在盛夏骄阳下维持着表面的宁静,根系却已在浑浊的政治泥沼中艰难挣扎。
知识界34;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34;的悲鸣,将在四个月后化作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浪潮。
这座城市对于宋志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他青春的鉴证,也是他抗倭备战工作的开始,心里有些激动的说:“燕京,我来了!“
喜欢。
第233章 蜂蚁后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