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的夏日闷热如蒸笼,茶楼里吊着的油纸灯笼微微摇晃,烛芯噼啪作响,将竹帘上的水墨戏图映在褪了色的木墙上。
八仙桌的漆面斑驳,裂缝里积着经年的茶垢,靠窗的竹椅扶手被摩挲得发亮,依稀辨出几道划痕——或许是当年谁在此焦灼搓磨的印记。
一高一矮,一个穿着西装,一个穿着绸缎短袄,两个有些古怪的男人走了进来。
茶楼里的堂倌,热情的迎接了上来。
?“先生,进来歇一哈儿嘛”??。两人也没说话,走进了茶楼。
茶楼门口有着防空袭的标志,靠码头一侧设有茶摊,摆放长条木桌和竹凳,供往来船工、商贩歇脚;内部或有柜台售卖老荫茶和简易点心。
战时物资紧张,茶具多为粗瓷碗或搪瓷杯?。
经过狭窄陡峭的楼梯,进入二层。?二层?设有方桌、藤椅或竹躺椅,墙上挂有黑色的抗战标语或《中央日报》等报纸。
因战时文教机构内迁,此层一处桌子上,有身穿学生装正在朗读一份《中央日报》的报道,报道中消灭倭寇的消息,引来众人的欢呼。
穿西装的男子问堂倌,“有没有私密一点的包厢?”西装男人满嘴的东北话。
堂倌忙点着头说道:“有,这边请。”
茶楼三层?有相对私密的包间,设有雕花木窗可眺望两江交汇,包厢内有八仙桌与条凳,一般是富裕阶层在此洽谈生意?。
再次经过有些陡峭和狭窄的楼梯,扶手处磨损严重,看来经常有人使用。
?走进一间包厢,墙壁上贴着“莫谈国事”的标识,房顶悬挂着简易电灯,靠近江面方向的两扇雕花大窗,用竹帘遮阳,通风靠着电灯位置的吊扇,因没有电,落漠的孤立着。
?二层茶客中混杂着穿长衫的文人、着中山装的公务员及短打装扮的码头工人,而三层的包厢却显得很肃静。
两个人坐在长凳上,点了茶点,堂倌很快送上了永川秀芽,西装男子品尝了一口,有些不适应,但稠装矮壮男子却大口喝着,如牛嚼牡丹。
并大口吃起桌子上的点心。茶楼提供的?土沱麻饼?、熨斗糕、提丝发糕和江津米花糖。
雾都的土沱麻饼起源于清末,抗战时期产量大增,是茶馆和剧院的标配点心。其特点是皮薄馅大、松酥甜香,制作需10道工序,严格把控火候。
?而熨斗糕?是用米浆、鸡蛋、桂花等烤制,外皮焦脆,内里香甜,因使用熨斗状器具得名,民国时期已流行于雾都街头。
?提丝发糕?是传统工艺糕点,需经过发面、蒸糕、炒糕多道工序,加入猪油和蜜桂花提升风味,口感绵密。
江津米花糖口感香甜酥脆,小贩常沿街叫卖至茶坊酒馆。
穿西装男人揭开茶盏盖,碧绿的茶汤里浮着几片瘦叶,端起碗小呷一口,喉结轻滚,袖口露出半截绷紧的手腕,像拉满的弓。
而对面的矮壮男子,大口吃着雾都糕点,还时不时的点一下头,嘴角挂着江米糖的粘丝。
西装男子有些嫌弃的看了一眼,没有说话,但是腹内的轰鸣也提醒着自己,需要填补食物。
“咚咚、咚咚咚”两
第337章 斩魔行动(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