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2章 黔省基地[2/2页]

暗刃如锋 喜闻乐见的高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8年抗战中,黔省征募公债5.78亿元,征集粮食1242万石(约74.5万吨),平均每人贡献粮食1.2石。
     1940年军粮采购率仅为22%,可见战时物资调配的困难。
     ?抗战期间,黔省工厂数量从1937年的55家增至1947年的154家,鼎盛时期达300余家,包括军工、酒精、橡胶等产业。例如,桐梓41兵工厂员工超3800人,生产大量军需品。
     尤其是沐春公司设立的工业区,包含了军械、弹药、化肥、水泥、药品等工厂,不吸引了大量的用工,更主要的是刺激了黔省的经济。
     这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黔省经济的发展。
     ?黔省首府黔阳商号从1937年的1420户增至1944年的4931户,资本总额从180万元(法币)飙升至21亿元。
     黔省农业一直以传统“刀耕火种”为主,生产力低下。战时强征粮食加剧农民负担,多数地区勉强维持生计。
     好在沐春公司的化肥工厂的建设,春城农学院新型培育的种子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黔省也部分改变了黔省农村的面貌。
     黔省内迁高校如浙江大学、大夏大学等带来人才与技术,推动黔省高等教育发展。
     1940年吴大佬主持制定了《黔省实施国民教育整个计划》,推行义务教育,自然课等科学教育逐步普及。
     ?黔省因外来人员的影响,黔省文化艺术活动活跃。文艺团体如“筑光音乐会”改编为抗战救亡组织,通过歌曲、戏剧宣传抗战。方志编纂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形式,
     1940年的黔省在吴大佬主持下,作为抗战大后方,政治上面临红蓝两党博弈与蓝党内部分裂,经济上承担繁重任务。
     但工业与商业短暂繁荣,社会文化因内迁高校和文艺活动呈现活跃态势。
     然而,农业落后与强征政策仍使底层民众生活艰难。这一时期既是黔省的“突发性繁荣”,也是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黔阳正遭遇历年最大暴雨,碎石路面的环城马路多处塌方,省府紧急动员市民抢修,达德学校所在的中华南路四合院内,抗日救亡的油印小报昼夜不息,与街角的防空警报形成时代二重奏?。
     省府虽存粮有限,仍坚持每月发放平价米,粮仓每日清晨排着缴粮验斛的农民?。
     尽管粮食稀少,生活艰难,但是黔阳市井小吃还是顽强的生存着,就像这个时代坚强的华夏民众。
     ?肠旺面?与豆腐圆子?,吃得宋一飞神采飞扬。
     抗战时期因物资短缺,此时豆腐替代肉丸的做法,形成外酥里嫩、灌入折耳根蘸水的特色小吃。
     还有?恋爱豆腐果?,炭火烤制豆腐灌入折耳根辣椒水的吃法,因情侣分食而得名。
     叶婉莹比较喜欢吃?酸汤鱼?,这是苗族传统红酸汤(毛辣果发酵)与鱼肉的搭配已成熟,酸辣中带木姜子香气的风味体系初步形成,这也是黔菜的代表?。
     至于丝娃娃?,薄米皮包裹素菜丝的吃法,尤其是蘸水工艺体现酸辣调味的精髓?。
     黔省辣椒可是前世名扬世界的“老干妈”辣酱的源头。
    喜欢。
  

第342章 黔省基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