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2章 家族教育[1/2页]

暗刃如锋 喜闻乐见的高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晨雾如纱,缠绕在滇中丘陵的脖颈间。薄霜悄无声息地爬上荞麦田,将褐色的茎秆染成银白,像大地昨夜咳出的盐末。
     山风掠过松林时,总带着哨兵般的警惕,惊起几羽灰雀,倏地没入靛青的天幕——那天空高而薄,似被烽烟熏淡的蓝绸。
     农人背着竹篓穿过苞谷地,枯叶在脚下碎裂,发出酥脆的叹息。
     干涸的溪床裸露出龟裂的胸膛,偶有野茶从石缝探出暗红的嫩芽,如战火里不肯熄灭的火星。
     夕照西沉时,整座山便浸入琥珀色的沉默,唯有村头的老槐树,用嶙峋的枝桠在土墙上划出凌乱的倒影,像一封无人认领的电报。
     1940年的初冬,滇池畔的呈贡已褪去秋日的温暾。
     晨雾从山坳里漫上来,将一座青瓦白墙的别院裹成半幅未干的水墨画——檐角悬着冰凌,昨夜雨珠凝成的晶体,在微光里折射出细碎的虹。
     西厢的老梅树尚是枯枝,却能嗅到暗香。风绕过雕花窗棂,搅动案上半卷《南诏野史》,纸页簌簌如虫鸣。
     堂屋的火塘早燃透了,松木炭噼啪炸开火星,铜壶里炖着的普洱茶翻腾着酽红的光,蒸气在梁上结成蛛网状的霉斑。
     最鲜活的是天井。一只玳瑁猫蜷在石臼边打盹,任碎阳从婆娑的茶树枝间漏下来,在它的脊背踱出铜钱大小的光斑。
     墙角陶瓮蓄着雨水,水面浮着几片凋落的杜鹃花,像谁随手撒下的胭脂屑。
     忽有山雀掠过,惊得枯竹簌簌作响,惊檐下一串风铃——那是上月迁来的先生用弹壳改制,此刻正叮咚念着异国的战报。
     十一月的春城的风,已裹着滇池的湿气,掠过呈贡的远山,悄悄攀上龙街的瓦檐。
     别院里的老梨树抖落最后几片黄叶,青石板地上便浮起一层薄霜。
     晨光未透云层时,院中已绷开一道沉静的张力。
     十几人排列成错落的方阵,竹布短打紧贴着劲瘦的身躯。
     最前方的宋志右臂前探如鹰擒兔,五指间捏着一寸晨露,脚根却稳扎如生铁夯进泥土——“吐气!”这一声低喝惊飞了檐角的麻雀,众人齐转腰马,布鞋与石板摩擦出细碎的钝响。
     习武的成年们与少年们掌心相对,刚打出的“云手”带起气流,将地上霜末旋作白雾。
     忽有广袖一扫,八极拳的刚猛便撞碎了冬日的凝滞。
     刀光起落间,百年前传下的《八段锦》口诀在唇齿间流转,仿佛连呼啸的朔风也敛了三分力气。
     日头高过山脊时,他们仍以“桩功”立着。
     汗珠从脖颈渗进粗棉衣领,在麻布上洇出深色的年轮——这沉默的阵仗,像极了滇西群山沉默的脊梁。
     别院的操场上,陈师傅带带领着木衣岛等护卫队进行训练,而宋志却带领着以宋学斌、宋文馨、宋一飞等为主的十几名宋家少年,正在对练枪刺。
     家族教育,在华夏这个时代,是最重要的传承教育。
     尽管有着战乱和经济等因素,但是有影响力的家族,仍然重视家族教育。
     但这个时代家族教育,主流的是以儒家教育为主,有些开放的仕绅,面对动荡的二十世纪,选择了西式教育。
     宋志作为穿越者,当然更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两种教育的优劣。
     家族教育作为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代际传递价值观、历史记忆和实践行动,将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家庭成员的血脉之中。
    &nbs

第362章 家族教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