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带着难以掩饰的哽咽,仿佛真的感动的无以复加,
“臣不过是分内之事,不敢劳动陛下挂怀。”
他直起身时眼角的红还未褪尽,望见皇帝正用木勺轻轻拨弄着鱼食罐。
罐子里的碎米混着虾仁,是锦鲤最爱的吃食。
昌泰帝没抬头,只慢悠悠道:
“你胃不好,是在静江任知府时落下的病根吧。
案子什么时候核对都不迟,你若是把自个儿熬出个好歹,以后谁来教太子读《资治通鉴》?”
这话里的责备裹着温煦,像冬日里透过窗纸的阳光。
“臣……”
他喉头动了动,几乎哽咽着道:
“谢陛下体恤。”
昌泰帝笑着扬手撒了把鱼食,再一次道:
“去吧,点心让小厨房送到你值房去。”
卫辞躬身告退时,听见身后鱼群抢食的水声。
待他退出了御花园,一路上都在回忆今天赵猛跟自己说话的神色。
看到昌泰帝对赵猛信任后,卫辞怀疑也许赵猛对文人这么厌恶也许有特意表现出来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不和都是常事。
但这其中又何尝没有底下的文臣武将演给帝王看的意思呢。
若是有一天文臣武将摒弃前嫌,相处和睦,恐怕第一个着急的就是君王。
赵猛呢?他处处表现出厌恶文臣的模样。
甚至常常殴打辱骂文臣,真的没有在表演给昌泰帝看的意思吗。
还有昌泰帝他看起来十分的信任冠勇侯府,还要立六皇子做储君。
可偏偏选自己做太子太傅,又何尝不是看重自己背景浅薄呢。
若是昌泰帝真的希望六皇子坐上储君之位后稳如磐石。
那为何不给他选一个世家大族出身,资历深厚的太子太傅呢。
如此一来六皇子身后武有冠勇侯,文有太子太傅,别人就想动他都难。
昌泰帝却偏偏选了自己,想来也是留有余地的。
如此一来等六皇子被册为储君后,他不知要花多少心思才能保六皇子成功登基。
这一刻,他心中倒真的开始隐隐期盼昌泰帝若是个短命的也不错。
自己作为太子太傅将来是肯定会跟太子深度绑定的。
若是昌泰帝跟乾隆一样能活,到晚年又开始疯狂作妖,那非把整个卫家给作死不可。
昌泰帝很快在朝堂之上宣布了要册封六皇子为储君一事。
果不其然,消息一出群臣反对,就连黄首辅和沈思之都眉头紧皱,满眼不赞同。
话音落地的瞬间,卫辞听到许多大臣下意识道:
“这如何能行!”
礼部尚书年过古稀的身子猛地一颤,手里的象牙笏板险些脱手。
他踉跄着出列,苍老的声音劈得像被寒风撕裂的布帛:
“陛下三思!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均已加冠。
且三位皇子皆是品行高洁,龙章凤姿,入孝出悌。
陛下怎可越过三位已加冠的皇子,立六皇子为储君呢?
六皇子年仅七岁,尚在总角之年,又如何担的起储君之重?”
礼部尚书声嘶力竭,一副陛下若立六皇子为储君,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大殿上的模样。
礼部尚书如此坚决的反对六皇子当太子倒也不是跟六皇子有仇,所以见不得他好。
主要是他之前曾跟六皇子的亲舅舅冠勇侯一言不合争执起来。
结果冠勇侯毫不客气打掉了他一颗牙,让礼部尚书丢尽了脸面。
眼下他如何能眼睁睁看着有些赵家血脉的六皇子坐上储君之位,那赵猛还不更加嚣张!
他话音刚落,礼部侍郎紧随其后出列:
“魏大人所言极是!储君乃国本,关乎江山社稷。
六皇子连《论语》都未能通读,若立为太子恐遭天下非议。”
群臣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瞬间炸开了锅。
有捶胸顿足痛陈祖制的,有援引前朝废长立幼招致祸乱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有甚者直接伏在地上叩首,额头撞得金砖砰砰作响,血色顺着沟壑般的皱纹蜿蜒而下。
由此可见,冠勇侯把文臣得罪的有多狠。
以前在朝堂上昌泰帝每每有什么政策,就算有臣子反对,黄首辅等人也会站出来替昌泰帝说话。
这次就连黄首辅和沈思之都默不作声,显然两人也不认同六皇子做储君。
昌泰帝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雕刻的饕餮纹。
他看着阶下这群激动的捶胸顿足,恨不能死柬的臣子,眼底翻涌着无人能懂的疲惫。
大皇子生母卑贱,他本人还刚愎自用,听不得劝。
二皇子精于算计却无容人之量,三皇子看似温和实则懦弱。
他这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哪一个也担不起储君重任。
四皇子和五皇子一个荒唐,一个好玩,两人还臭味相投,凑在一起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更是靠不住。
唯有那个总爱抱着自己腿,奶声奶气喊“父皇”的小六。
虽还年幼,但天资聪颖,智勇双全,难得是还有些仁心。
昌泰帝也是观察了许久,才下决心立年幼的六皇子为太子。
好在六皇子还有冠勇侯赵猛这个亲舅舅。
眼看文臣激烈反对立六皇子为储君,冠勇侯赵猛如何能忍,当即站出来指着礼部尚书的鼻子骂道:
“放你娘的狗屁!六皇子怎么就担不起太子的重任了!”
他瞪着礼部尚书,络腮胡里喷着唾沫星子:
“老东西读傻了?六皇子上月把炭火全挪给守城的弟兄,这份心不比你那几本破书金贵!
大皇子克扣军饷养私兵,二皇子放贷盘剥百姓,你瞎了眼看不见?”
“你粗鲁!”
礼部尚书气的浑身发抖,指着秦猛的鼻子引用《礼记》,
“‘立嫡以长不以贤,此乃周公所定!六皇子年幼,如何能登储位?”
赵猛才听不懂礼部尚书在说什么,他是武人,说不上什么典故,吵架也只会骂脏话。
跟文臣吵起架来,声音虽高,却不占什么理。
就在这时,卫辞却察觉到昌泰帝轻飘飘看了他一眼。
他顿时心领神会,昌泰帝又是封自己为太子太傅,又是向他提前透露储君人选。
可不是因为闲的没事干,而是让他在关键时刻出力的。
说不准当初昌泰帝之所以选他做这个太子太傅,也有他嘴皮子溜的缘故。
喜欢。
第344章 君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