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京都时间,1899年11月21日。
     天还未亮透时,东方地平线便先染了一层淡淡的绯红,像有人用朱砂在墨色天幕上轻轻晕开。
     不多时,一轮火红的朝阳挣脱晨雾的裹挟,缓缓跃出地表,金色的光线如同千万支温柔的箭,穿透微凉的空气,将暖意一点点洒向京都城的每一个角落。
     此时的京都已入深秋,清晨的风带着草木凋零的凉意,刮过青石板路时卷起几片枯黄的枫叶,可这寒意却丝毫没冲淡城里的热闹——街道上满是着装整齐的华夏军动员兵,他们身着灰蓝色的制式军装,腰间束着深棕色皮带,皮带上挂着步枪、弹药袋与水壶,装备齐全得不见半分疏漏。
     有的队伍列着整齐的纵队由北向南行进,脚步声“踏踏踏”地踩在路面上,节奏分明如鼓点;
     有的则成小队由南向北穿梭,士兵们脸上带着刚劲的神色,眼神明亮而坚定,偶尔与擦肩而过的同袍交换一个简短的眼神,无需多言便心照不宣。
     城里的重要路口早已被警察守住,他们穿着藏青色的制服,身姿挺拔地站在路障旁,一边维持着秩序,一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在警察身后,挤着不少胆子大的老百姓——有穿着打补丁棉袄的中年汉子,有裹着头巾的妇人,还有踮着脚尖、睁着圆溜溜眼睛的孩童。
     他们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听闻街上动静大,便揣着好奇凑了过来,目光紧紧黏在行进的华夏军士兵身上,嘴里还小声地议论着,声音里满是新奇与探究。
     “哎,老刘!你快看,快看啊!这就是华夏军!这就是咱们的华夏军呐!”
     人群里,一个穿着短褂、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忽然压低声音感叹起来,他的手不自觉地拽了拽身旁人的袖子,语气里满是激动,眼睛瞪得圆圆的,死死盯着那些步伐整齐的士兵,仿佛生怕错过了什么。
     被称作“老刘”的汉子转过头,他约莫四十岁上下,脸上带着常年在外奔波留下的风霜,身上穿着一件还算体面的绸缎马褂——一看便知是走南闯北做买卖的商户。
     听了身旁人的话,老刘先是轻轻“嗤”了一声,随即带着几分见多识广的从容回应:
     “少见多怪了不是?这华夏军我早就见过,前两年在沈阳城的时候,人家就威风得很!那会儿我去东北进药材,正好赶上他们在城外操练,那阵仗,比咱们京都府以前的兵勇强上十倍都不止!”
     “啊?是吗?”
     先前说话的中年男子愣了愣,随即又凑得更近了些,语气里的好奇更甚,
     “可今天这阵仗也太大了吧?这么多士兵来回走,他们到底是要去干什么啊?”
     老百姓们本就爱打听些新鲜事,这会儿见华夏军调动规模如此之大,周围的人也纷纷停下议论,把目光投向老刘,显然都想从他嘴里得到答案。
     老刘清了清嗓子,左右看了看,才压低声音说道
     :“这还不明显?军队大规模移动,十有八九是要打仗了!你们想啊,华夏军刚收复了京都,总不能就这么停下来吧?接下来肯定是要继续南下,把那些被洋人、被乱兵占了的地盘都收回来!”
     他说这话时,语气笃定,眼神里还带着几分自豪——毕竟,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军队,能收复失地,总归是件让人提气的事。
     “要是全国都能被收复,那可就太好了!”
     旁边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农忍不住接话,他脸上满是感慨,
     “你们看看这几天华夏军在城里做的事——帮着清扫街道上的垃圾,把那些堆了好久的烂木头、破瓦片都运走;看到那些吃不起饭的老百姓,还主动发放粮食,一袋袋的小米、玉米面,都是实打实能填肚子的东西!我活了这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见这样的军队!”
     “这算什么?”
     老刘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神秘,又带着几分兴奋,
     “我跟你们说,以后华夏军肯定还会给老百姓分地!我前阵子从北边回来的时候,听人说在盛京省、黑龙江省,还有韩朝北部、罗刹国远东那些被华夏军占领的地方,早就开始分地了!以前那些地都被地主、被洋人占着,老百姓租一亩地要交一半多的租子,辛苦一年下来连肚子都填不饱。现在不一样了,华夏军把地分给老百姓,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地,种出来的粮食都是自己的,你说这老百姓能不踏实吗?这才叫有了盼头啊!”
     老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热闹非凡,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可没人注意到,在人群的角落里,一个留着八字胡、眼睛小小的男人正皱着眉头,仔细听着他们的对话,眼神里满是警惕与不安。等老刘说完分地的事,这小眼男人悄悄往后退了几步,趁着人群不注意,转身就钻进了旁边的小巷里,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此同时,在京都城的几个隐秘角落里——一处是看似普通的杂货铺后院,一处是不起眼的客栈阁楼,还有一处是废弃寺庙的厢房——几台伪装成木箱、书架的发报机正“滴滴答答”地工作着,无形的电波穿透空气,向着远方飞速扩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电波里,藏着刚刚从小眼男人那里听来的消息,也藏着华夏军调动的动向,它们的目的地,正是扶桑国、罗刹国在京都的情报站点。
     千里之外,韩朝半岛的首尔城。
     此时的首尔城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中,城里驻扎着扶桑国的军队,军营里随处可见穿着土黄色军装的扶桑士兵,岗哨比往常多了一倍,士兵们手里的步枪都上了刺刀,眼神警惕地盯着来往的行人。
     在扶桑军驻首尔的指挥部里,指挥官九本一郎正焦躁地在房间里踱步。他约莫五十岁上下,身材不高,却挺着个将军肚,脸上的皱纹很深,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阴鸷。就在刚才,他收到了从京都传来的最新情报——华夏军此次调动,主力方向是南下,而非北上。
     “还好,还好!终于没有军队向北调动!”
     九本一郎猛地停下脚步,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焦躁瞬间消散了不少,甚至还露出了几分庆幸的笑容。他转身对身旁的参谋说道:
     “真是太好了!我之前还一直担心,赵国强会因为上次的事,率领大军杀向咱们韩朝帝国的驻军。你想想,那可是近50万华夏军啊!就凭咱们现在在扶桑国本土能调配的军队,根本不可能一次性派这么多人过来。
     要是华夏军真的北上,咱们的防线肯定守不住,到时候别说守住韩朝半岛了,就连咱们进攻韩朝帝国的计划,也得彻底泡汤!”
     参谋连忙点头附和:
     “将军大人说得是!这次华夏军选择南下,对咱们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至少咱们暂时不用面对北边的压力了。”
     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双手递给九本一郎,
     “对了,将军大人,还有一条最新消息要向您报告——据帝国军部传来的消息,咱们帝国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火炮,他们把这种火炮叫做‘直射炮,专门用来对付敌军的战车。”
     九本一郎眼睛一亮,连忙接过纸条,急切地问道:“哦?直射炮?这火炮怎么样?威力大不大?”
     “将军大人您放心,这直射炮的性能非常好!”
     参谋连忙解释道,“它的体积不大,重量也轻,便于士兵携带,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原,都能灵活使用。最重要的是,它的威力非常强——在近距离1000米到800米的距离内,能够轻松击毁敌方的战车!军部已经做过多次实验了,命中率能达到80%以上,比咱们之前用的火炮强太多了!”
     “好好好!真是太好了!”
     九本一郎连拍了三下桌子,脸上满是兴奋,
     “有了这种直射火炮,我看那华夏军还能嚣张到什么时候!之前他们靠着那些战车,在战场上占了不少便宜,咱们的士兵拿那些铁疙瘩没办法,损失了不少人。现在有了直射炮,咱们就能对付那些战车了!快,马上给帝国军部发报,就说我军现在急需配备这种直射炮,数量嘛……就说需要1000门!”
     参谋愣了一下,有些犹豫地说道:“将军大人,1000门是不是太多了?帝国军部恐怕……”
     九本一郎摆了摆手,打断了参谋的话,语气带着几分深意:
     “我当然知道1000门肯定得不到实现。但咱们必须这么说,只有把需求提得高一些,才能给帝国军部施加压力,让他们多给咱们调配一些火

第448章 要变天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