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还有呢?”李太白关心地问。
“第二个就是一定要把数字化华夏柳编博物馆这件事做起来。这是华夏淮河柳编走向世界之巅,向世人展示自身文化的最佳渠道。日不落是实物华夏文化博物馆,而米国是数字柳编博物馆,两个馆都在发达国家建设,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在米国有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还有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数字化华夏柳编博物馆,加上我在华夏和日不落帝国的总资产,我觉得在纽约上市这件事就变得容易多了。”
“如果蔡老板一分钱的忙都不帮你,你觉得也能做成么?”
“能,一定能的。再说,他祖籍虽是华夏,毕竟他出生在台湾,又在加拿大生活,你想我会过多地指望他么?自己的事业自己闯荡,关键的时候谁都靠不住,自己的努力才是唯一。”
“只是觉得他是我的华夏老乡,在米国比我的朋友会多些,而一旦我能在纽约上市的话,不会超过三年,我的朋友并不会比他少。”
范长风说起这些话来,有些自信。
“我现在缺的是什么,你们知道么?就是思想上的解放。有些事情看表象或许看不出来什么,但内心的恐惧就是来自思想上的不够解放。就像当初我承包试种万亩杞柳的那种魄力一样。”
“我想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在国际市场中分析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这样的知己知彼,才会百战不殆。”
这哪里像是三个人在沟通交流思想,完全变成了范长风一个人在演讲的独角戏,说出来的话激昂慷慨,让人听了热血沸腾。
“听你的意思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是上呗?”
李海歌嘟着嘴,想了半天,接了一句。
“就是这个意思吧,我听的也和海歌差不多。”
范长风点了点头,是的,说干就干。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将这一切的工作要准备到位,你们知道,上市的培育期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国内的最少三年,米国的我目前还不太清楚,这件事拜托海歌打听一下。
“范董,这个我多少也了解一些,米国从提交ipo到上市,准备期最短的一年,长至3年以上。公司的标准化程度,业绩状况、是否涉及投资者引进和股权激励都会影响上市准备期。”
“和我们华夏差不多的。这样吧,我们不想那么多了,边准备产品销售,边建设数字化柳编博物馆,边准备上市的有关资料,这叫三驾马车并行。这样不会耽误时间了。”
此时此刻,李太白有些景仰地望着自己的丈夫。她知道,不管这次在米国能否上市成功,范长风敢于大胆尝试,在这方面,他已经甩掉了华夏许多同行的企业家,甚至在日不落帝国、在米国,作为民营柳编企业能够上市的企业也是少之更少,她为自己丈夫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感到骄傲。
末了,李太白拉着范长风的手,深情地说:“去了,好好工作吧,不管在华夏还是去米国,我全都支持你,你放手一搏吧,我相信在李海歌的帮助下,你一定会成功。这边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我一时半时是离不开的,再加上我还怀有身孕,更是不方便。”
“亲爱的,你要好好保重,等我好消息,爸爸睡着了,我不打扰他了。”
说完,范长风和李海歌两个人与李太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第174章 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