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八章[2/2页]

青龙闹九州 和阳散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为‘义王,这样的人被我们满门抄斩了,如果真相大白,我怕失去了民心,同时也会因此而让中原武林与朝庭为敌了。”
      “你说清楚一点。”皇帝听了也感不妙,这众怒是不能犯的,所以他急切地问道。
      “我说的意义是,如果中原黑白两道知道二十多年暗杀义王全家老少的人是金义门门主完颜升平,那么势必导致中原黑白两道团结一致与本门,世至朝庭为敌。”
      “这万万不可,当初之事可是一个天大的丑事,连老弱妇幼都不放过,一定会引起中原百姓的共愤的。”皇帝紧锁眉头地问:“皇兄当时为何不阻止这灭却人性的行为?”
      狼罕呼平叹口气说:“当时皇叔真的很信任完颜升平,我和脱脱的话,皇叔根本听不下去。加上完颜升平一劲地鼓吹赵义龙如何危险,其实赵义龙很早就辞去了宋朝的官,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平民身份。可是,我们几个人也就不敢多言。当时连皇叔也没想到完颜升平把事做的这么绝,等完颜升平交旨后,皇叔他老人家有一点后悔了,可已经无法挽回了。这也是完颜升平后来一直没有被重用的原因。”
      皇帝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我是十年前才知道,赵义龙南宋时期曾经在金玉关镇守过一年,完颜升平的父亲和叔叔、胞兄都先后战死于赵义龙之手。”
      “他在公报私仇?”
      “皇兄,他有利用我们报私仇的嫌疑。”
      “此人不能用!”皇帝气愤地说。
      “臣建议:他今年也已六十三了,可以退你了。就和我一道退下来,您多安慰他几句,给他一些封赏,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皇帝笑了:“好主意,与脱脱的建议一样。”
      “原来你已经准备动手了?”
      “是的,我和脱脱早就有些想法,只不过还不知道皇兄的想法。既然皇兄也是这个想法,孤王可以下旨了。他这一走,之前的事就与朝庭无关了,反正金义门本身就是一个秘密。”
      “万岁英明!”
      “皇兄别肉麻了,你抓紧安排吧。”
      孛儿只斤·狼罕呼平一身冷汗地皇宫里出来,在回家的路上他心有余悸地想道:“亏好我也是反对完颜升平的,否则今天可能回不了家了,这真是伴君如伴虎,皇上的堂哥肯定是没有皇权重要的。”所以,老头儿回家后立即办理了退休的一切工作,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及孙子全部调动大兴安岭以北的地区镇守边疆。十天后九十岁的皇兄孛儿只斤·狼罕呼平上书当今皇帝请求解甲归田,回蒙古大草原养老。皇帝为此大为吃惊,因为他不理解皇兄为什么非要回草原吃苦去?最终还是脱脱理解老头的想法,奏请皇帝恩准。书中暗表:几年后的元朝动荡和战争孛儿只斤·狼罕呼平的子孙都躲过去了,这不得不说老头子的远见,他为后元朝时代及蒙古王朝保留了几支精干力量。
      罕木晓平上升金义门第二任门主,化名为穆小平,他采纳了杜锋建议,开始以真面目出现在门徒之中,并且积极地与中下层弟子打成一片,金义门经历了几个月的调整势气空前高涨,内部一派和睦团结,罕木晓平的威望可谓是与日俱增,他开始从内心里感激和依重了这位朝庭重臣,并且不断地向皇帝叔叔夸赞杜锋的忠诚和才干。
      第204章超级卧底(3)
      由于近来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历阳县令严文礼为防不测,将独生儿子遣回江南老家。严公子年方十六岁,少年英俊,工诗善文,才思过人。只因天下大乱,朝廷中止试士,使他无法显其才志。这次父亲要他回老家,他也就欣然遵命了,吩咐书童整理好行装,雇了一只客船,顺风扬帆,向江南老家驶去。船至西梁山下,公子心头一动,命船家就近抛锚,带着书童上岸来,准备看一看李太白笔下的天门奇景。
      他们顺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向山上缓步走来,将至山头。忽然,顺风传来一阵哀婉凄楚的箫声。严公子循声望去,只见一年轻美貌的女子,背倚山石,手持一管洞箫,神情悲凉地吹奏着。严公子再向周围看了看,附近并无他人,他好生奇怪,便走到她的跟前,施过礼,问道:“请问小姐尊姓芳名,为何一人在这里发此悲声?”女子不理不睬,转过身去了。严公子走近一步,再次施礼,道:“小姐有何难言之事,不妨说给小生听听,或许能帮助一二。”姑娘看他是个书生,言辞又诚恳,便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姑娘姓秦,其父是南宋御使,看不惯朝庭腐败,及官员们的尔虞我诈,遂辞官不做,带着夫人和女儿,来到西梁山下隐居了,以农为乐。秦老汉只有一个女儿,爱如掌上明珠。因女儿出世后,经常生病,几乎夭折,为祝愿女儿长命百岁,便给她取名“千年”。这千年不仅长得如花似玉,而且天资聪颖,不管什么,一教便会。她在父亲的悉心教授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成为乡里闻名的才女。因此,千年十岁,慕名登门求亲的,络绎不绝,但都被秦老汉一一婉言拒绝了。今年千年刚满十六岁,父母把她许给陈桥村的一个孤儿陈盼富。这陈盼富虽是农家子弟,不通文墨,但为人忠诚老实,勤劳俭朴。千年小时候与阮富在一起放牛、牧鹅,彼此都有情有意,秦老汉喜欢他,准备招他为婿,并择了二月二为大喜之期。到了这一天,谁想到正在拜堂之时,女婿被元兵抓去当兵去了,不久死于战场。噩耗传来秦家二老因忧愤成疾而亡……
      叙说完自己不幸遭遇,秦千年痛苦地说,“刚才所奏,乃奴家自制的新声,名《征妇怨》,其词曰:‘千年哀奏,惜分飞,朝中措。盼陈郎归,似昭君怨,贞妇望夫人化石,千岁哀奏千岁调。”
      “小姐命运之悲,催人泪下,才华之高,令人叹服。”严公子说,“小姐所作的《征妇怨,》既是一首好词,也是一联绝妙的对子!”秦千年沉默不语。
      严公子又说道:“让小生思索一下,把它对将出来。”谁知,搜尽枯肠,也想不出对句。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寒露沾衣。书童说道:“天色已晚,请公子回船吧!”严公子无奈,施礼说道:“小姐遭遇,严某深表同情,人死不能复生,理应节哀才是。小生不才,此对一时难以对出,请容缓时日,定当面呈答卷。现天时已晚,小姐亦请回府吧。”说罢作别而去。
      严公子回到家乡,念念不忘此对,虽日夜苦思冥想,也对不出下联。初始十分苦闷,后来日子一长,也就渐渐淡忘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一晃数年。这一年是农历戊申年,元朝皇帝在脱脱的建议下锐力改革,大兴科举之风,杜锋受命赴和州主考,他久慕西梁山的胜名,想利用考试前的空隙时间,一览东西梁山合称的天门雄姿。历阳县令严文礼觉得正是自己拍马屁的大好好时机,于是就毛遂自荐当了向导,杜锋边玩边看,对西梁山的壮丽景色赞不绝口。此时已是红日西沉,他们来到陈桥洲渡口,夕阳返照,浪花迭起,红似炉火。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叟,驾着一叶通体红色的扁舟,载着行人向岸边驶来。他一面摇桨,一面放声高歌,船靠渡口,行人上了岸,老叟分文不收。杜锋不解,深感惊讶,便向老人施礼请教。老人手捻银须,绘声绘色地讲了不久前发生的一段佳话。
      那是四十年前,义王赵义龙驻师和州,于除夕之夜渡江视察对岸那边,他们行至江边之时也正是爆竹连天的时候,哪来的渡船?正在无奈之际,忽见一渔年轻鱼夫驾着一叶渔舟逆水而上。赵义龙见了喜出望外,连忙大声呼喊道:“渔人,快来渡人!”年轻人将船荡至近前说道:“三十晚上了,天无月色,难以看清航道,且风大浪险,极不安全。几位将军不如屈驾在小舟上暂过一夜,明早再渡不迟。”赵义龙点头称是,并一直惦记着这名船夫。
      “赵义龙是个真正的侠义将”老人不无感慨地解释说:“他连我这船夫都还记挂在心,后来特派人探访老叟,因我无子,他将我的侄子带到金陵城生活;因我姓智名满江,还帮我将这船漆成朱色,起名为‘满江红,并赠我一辈子衣食无忧的银两,老叟本以打鱼为主,现在衣食不愁,干脆就在此以渡为乐,大家称我这是义渡。”
      杜锋听在耳里,记在心头,萌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开考之日,周边才子会聚一堂,都想一试自己的才华。谁知打开试卷一看,考题出人意料,既不是四书五经内容,也不是策问策对,而是一联别出心裁的对句,要求考生对出上联。题为:“满江喜唱:清平乐,感王恩,舒渔家傲,如醉翁操。智公摆渡苦变甜,满江喜唱满江红。”考题虽仅有三十二字,却挂了五个词牌的名字,既暗中歌赞了义王和清平盛世,又描绘了渔家的喜悦和骄傲。那些考生面对考题,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严公子亦在考场应试,他翻开试卷,先是一愣,继而眉飞色舞。心中暗道:我曾经为此呕心沥血,数年不得。今日考题却使我如愿以偿。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遂奋笔疾书,一挥而就,交了头卷。

第一百七十八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