昀到了大唐之前,大唐经历了开元盛世之后,因为自己的国土辽阔,文化自信,而且国家安定,与周边国家的官方以及民间交往非常频繁。
各种泊来品都涌入中土,中土的物品也向外传播并为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备的交流在这一时期有着特殊性,大唐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的武备来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一方面又严厉禁止自己的武备流入邻国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
唐律规定:私有甲一领,弩三张者,流二千里如果向外国运输武备或私造武备更是有杀头的危险。同时由武库令掌管天下兵仗器械,辨其名数以备国用,力图将武备资源掌控在朝廷手中。
但是在唐代民间还是有大量的私下武器交易,特别是西域边疆地区天高皇帝远,与游牧民族的民间武备交往就更频繁。
其实倭国之所以能够那么容易的就得到了大唐的兵器和装备,也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但是在倭国的事儿之后,李豫也并没有对于大唐的兵器和铠甲进行更加严厉的管控,毕竟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李豫还是懂的,而李昀也是知道的。
再有一点,就是这些胡人部族想要让自己的兵器更加的锋利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为了击溃大唐或是怎么样,而是为了跟自己周边的部族争抢地盘。
这样的行为,其实在李昀看来那大唐是绝对应该鼓励鼓励的。
所以在倭国的事儿解决了之后,李昀和李豫都是十分有默契的没有举一反三,他们得让周边的小部族们在外围稍微闹腾起来,但是你闹腾起来也是有一个标准的,那就是不管是谁都不能做大,做大是肯定不行的。
就比如说南诏,阁罗凤绝对是得了李昀的真传了,他在帮着大唐击败了吐蕃人之后,那是一丁点都没有扩充自己的地盘和自己的将士数量,只不过是拿着大唐给他们的钱在自己本来的地盘上享受生活,宁可之前吐蕃的地盘荒着,他们也是不会去占领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几年来吐蕃原来的地盘终于算是被一些个小部族纷纷给瓜分了。
李昀当然知道在这样过程中阁罗凤是不会一点事儿都不干的,他肯定是得先保证这些个小部族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达到跟他一样的规模,只有这样,阁罗凤才能保证不会再自己的身边出现第二个吐蕃,没有第二个吐蕃,他的南诏就一定是最安稳的,毕竟真的要是论起来,他们跟大唐的关系是最好的不是?
于是乎,在南诏人的带动之下,在大唐的各个边境都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大唐周边的部族之间该打仗还是打仗,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跟大唐之间的关系相处的都是十分的好。
因为这样做至少能够让他们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击败大唐是不可能的,但是击败周围的小伙伴也能让自己的实力大涨不是?
第667章 大陆的现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