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78章 科举之路[2/2页]

扶一把大唐 龙骧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园”,池中有画船,池周围建有许多皇亲国戚们的楼台亭榭,从而使得曲江园林成为京城市民游赏饮宴的胜地,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常常在这里举行各种宴会。
      但是说是下至平民百姓也可以在这巨型宴会,也不尽然,毕竟你在家里种地,连自己都吃不饱的人,也不可能会到这举办什么宴会,所以这个宴会,基本上就本科举挂钩了。这还要从唐代的科举制度说起。科举制其实是一个总称,在唐代实际上包括了常举、制举、武举几种形式。
      首先是常举,也叫“贡举”,这种考试就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科举考试,每年考一次,在中央的尚书省考试,称为“省试”。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是“生徒”,相当于公立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国子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州学和县学的学生,他们直接就可以参加省试。另一种就是“乡贡”,有点私立学校毕业的意思,他们通过自主报名参加所在州、县组织的考试,通过了考试后,由州政府送到京城参加省试。
      再一个就是制举,也称为“诏举”,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不定期的考试,考试日期、考试内容都由皇帝自己决定,而且应届毕业生和在职的公务员都可以报考,实质上就是皇帝强化权力的一种方式,并非制度化的考试,一般来说含金量并不如常举。
      还有就是武举了,始创于武则天时期,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马射、步射、负重等等,这些自然不是读书人的强项,受重视程度也不如前两类考试。
      至于常举的考试科目,唐代时主要是进士、明经两科。在唐玄宗开元以前,这两科的考试内容其实区别不是很大,主要考试策、帖经。
      试策就是时务,考察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政治形势的看法等等,类似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而帖经,也叫帖文,其实就是填空题,试题是儒家经典中的一段话,用纸条遮住几个字或者几句话,由考生默写。此外,明经还要考墨义,题目是一段儒家经典中的内容,要求考生写出上下文,或者是前人作出的注疏。
      显然,进士科的内容要难很多,往往能考察出考生的真才实学,而明经科完全就是死记硬背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科还要考诗赋,并且诗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甚至到后来有人把进士科称为“词科”,所以有人就说唐代的科举是“以诗歌取士”。
      可见,进士科才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含金量最高的考试,读书人往往也以中进士为荣。按照唐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也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最终能否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被正式授予官职。通过对唐代科举考试的介绍,可以参加“闻喜宴”的人员基本就确定了,那就是通过了进士科考试,取得了进士及第的考生。

第678章 科举之路[2/2页]